第219部分(第2/4頁)
章節報錯
現這種流行的元素。居然絲毫聽不出任何不協調之感,反而給人一種,這首曲子就是純粹為竹笛而寫的一樣!
&難道是老闆自己改編的曲子?”陳軍的腦海裡,不時冒出這個念頭,但他不敢去問老闆,因為他看得出來,此刻老闆正在全身心地投入到曲子的創作中,這個時候,最重要的就是靈感,樂思,這東西一但被打斷,那可就再也找不回來了。
直覺上,陳軍感覺老闆創作的這首曲子,絕對是一首經典作品,他可不想因為自己的好奇心,就破壞了這樣一首精品音樂的誕生!
&了,陳軍,這次我們從頭再錄一遍完整的!”又低頭修改了十多分鐘之後,楚揚再次望著手裡的譜子,臉上終於露出了滿意的神情。他透過麥克風向外面的錄音師陳軍下達了錄音的指令,隨即再次抬起手中的f調竹笛,輕柔地吹起了這首《印象。花與少年》。
這是一首取材於著名清海民歌《花兒與少年》,經過他精心改編之後的一首曲子。全曲仍然有《花兒與少年》的旋律痕跡,但卻透過節奏、華彩、變調等手法,將這首曲子改編成了一首全新的流行音樂作品。光是構思,就花去了楚揚三天的時間,再加上在錄音棚裡的這二十多個小時,可以說這首曲子是楚揚來到這個世界以來,花費心思最多的一首曲子!
他有信心,這首曲子的藝術成就,絕對已經超過了原曲《花兒與少年》,經過他精心的藝術加工,這首曲子已經有了一個脫胎換骨的變化。經典的旋律得以保留,結構上卻將原來死板套路的民歌形式完全打破,運用“a+b+a’+c+a””的全新結構,將元素合理排列組合,最終形成了一首全新的作品!
陳軍邊錄邊欣賞,只覺得這首曲子輕快飄逸,歡快處若山泉飛濺,慢板處如柔絲低迴,樂思千迴百轉,直入人心,只聽得如痴如醉,以至於楚揚一曲奏完,他竟然是忘記了按下停止鍵,直到監聽音箱裡傳來boss楚揚的聲音,他這才手忙腳亂地處理完剛剛錄製好的曲子。
&板,你剛剛吹的這首曲子太棒了,叫什麼名字?是你新寫的作品嗎?”看著楚揚從錄音棚裡走出來,陳軍忍不住問道。
&這兩天新寫的,我準備叫它《印象。花與少年》,你覺得怎麼樣?”楚揚難得創作出一首自己滿意的作品,心情也是不錯,便和陳軍聊了起來。
&啊,《印象。花與少年》,既有對花與少年的印象,又有自己情感的表達,名字好,曲子更好,老闆,你真是太厲害了!”陳軍望著楚揚,眼裡滿是崇拜的神色!
這不是拍馬屁,而是陳軍內心感情的流露。作為一名錄音師,這些年來他錄過無數的音樂作品,但只憑著一首不加伴奏的曲子,就能讓他感動到這種程度的,除了這首《印象。花與少年》外,絕無第二首!
聽了陳軍的話,楚揚笑了笑,掏出手機給宋婉兒打了個電話。
&兒,幹什麼呢?”楚揚聽到話筒那邊傳來宋婉兒的聲音。不禁笑著問道。
&家練笛子唄,怎麼樣?曲子寫好了沒?我可是等著你的大作參賽呢。”電話那頭,宋婉兒笑嘻嘻地說道。
&寫好,要不要過來試試看?”楚揚笑著說道。這首曲子是應婉兒的要求寫的,不過也可以說是楚揚在流行笛子領域的一次大膽嘗試。自從上次和馬迪一起去寶島之後,回來楚揚的腦子裡就一直有著這樣的想法。
傳統的笛子發展已經陷入了瓶頸,遇到了困境。無論是多經典的竹笛曲目,除了在那些專業的比賽、考級場合還能偶爾聽到,在大眾的審美圈子裡幾乎就是看不到。就算是那些青年演奏家們,也只不過是在自己的小圈子裡自娛自樂。這也就造成了這樣一種怪現象:一流的竹笛大師。名氣卻比不上三流的流行歌手。就像馬迪、張延武這種宗師級的笛子演奏家,到寶島開一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