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3部分(第3/5頁)
章節報錯
7萬石,養豬5624頭,上繳公糧1萬石,達到了“耕一餘一”。廣大官兵硬是用自己的雙手和汗水,將荒無人煙的南泥灣彎成了“平川稻穀香,肥鴨遍池塘。到處是莊稼,遍地是牛羊”的陝北好江南,而那首膾炙人口的《挑花藍》也是這個時候創作的。
而後世過來的韓雲華卻知道大生產運動和南泥灣的意義遠不止那幾萬擔糧食那麼一點點,他就是一個號召與榜樣的關係,據歷史文獻記載,在實施了大生產運動之後,陝甘寧邊區機關和部隊每年需細糧(小米)3900萬公斤,自己生產達1500萬公斤。邊區許多部隊糧食、經費達到全部自給,實現了“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目標。
農業方面,由於貫徹執行了正確的農業生產政策,使陝甘寧邊區耕地面積迅速增加,農田灌溉面積不斷擴大,糧食產量大大提高。耕地面積由1941年的1213。2169萬畝增加到1945年的1425。6144萬畝,比1938年更是擴大了7成;全邊區1940年改旱地為水地2。3558萬畝,1944年水地面積達4。1109萬畝。糧食產量逐年上升,1941年為45。586萬石,1943年達181。2215萬石,實現了自給有餘,為敵後抗日根據地的總後方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除糧食生產外,邊區的棉花產量也一年比一年增加。邊區原來不產棉花,經過大生產運動,植棉面積迅速擴大,1941年3。9082萬畝,1942年9。4405萬畝,1943年15。0287萬畝,1944年30萬畝,1945年35萬畝。棉花產量也逐年提高,1941年100萬斤(皮棉),1942年140萬斤(皮棉),,1943年173萬斤(淨花),1944年300萬斤(淨花),足夠邊區軍民穿衣之用。在糧棉增長的同時,邊區的畜牧業也有相當的發展,牛的數量從1939年的15。0892萬頭,增加到1943年哦2。0781萬頭,羊、豬等的數量也有較大的增長。
除此之外,整個延安地區以及整個邊區各行各業都有了巨大的發展,不管是農牧業生產還是工業生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績。經過大生產運動,到1944年則辦起了11個造紙廠、2個肥皂廠、12個被服廠、8個工具廠、4個印刷廠、3個陶瓷廠、23個紡織廠等77個公營工廠,職工達12,000多人。至1943年,邊區的棉紗、布、鐵、紙及其它很多日用品做到了基本自給。工農業生產的發展帶來了商業的繁榮與市場的活躍。邊區『政府』曾先後成立了光華商店、鹽業公司、南昌公司、土產公司、永昌公司等,主要組織土產輸出,換取必需品輸入,以保證對軍民的供應,穩定邊區物價和貨幣。同時,公營商業、合作商業與私人商業組成了遍佈城鄉的商業網點,方便了軍民的生產與生活。
大生產運動使得軍隊積極參加生產,改善了物質生活,許多部隊實現了糧食、被服和其他日用品的全部或部分自給,由於軍隊努力生產,收入增加,使人民的負擔也大大減輕。 大生產運動使陝甘寧邊區和各抗日根據地的軍民勝利地度過了抗日戰爭的最困難時期,為支援敵後長期戰爭,奪取抗日戰爭的勝利奠定了物質基礎。
這些都是實打實的資料,絕對沒有摻雜任何水分,而且這還只是很少一部分部隊創造出來的財富和經濟效果,現在韓雲華準備投入更大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將大生產運動的規模提高到歷史上無法比擬的一個程度,所以他堅信這場由中央主導的內***軍區主持發展大生產運動絕對會取得比歷史上更加輝煌的勝利的。
韓雲華在延安半個多月的時間裡一直都沒有參加任何政治活動,半個月之後韓雲華又靜悄悄地返回了塞北,這次來也匆匆去也匆匆的延安之行成為了後世歷史上很濃墨重彩的一筆,後世史學家對於韓雲華這次延安之行進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