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代導演總想著反思歷史,表達訴求,喜歡在影片中盡情的宣洩情感,就像是色彩濃烈的油畫,無所顧忌。

第四代導演熱衷於紀實性的美學,技術性的思考過多,就像是淡雅的水墨畫,留有餘味。

這和他們受到的教育和經歷的時代有關。

第四代導演接受過系統的教育,認同傳統文化,在電影上沿著傳統的現實主義前行。

在國內的電影行業,1985年是一個分水嶺。

那段時間,大量西方的新潮藝術思想湧入國內,電影人開闊了眼界,一些年輕人吸收了西方的電影思潮,不想再走原來的老路。

他們進行了各種嘗試,就這樣形成了第五代。

可以說,第五代導演就是反傳統的一幫人,他們迎合了那個時代觀眾求變的心理。

以前的電影人注重講故事,第五代導演卻偏偏淡化故事,淡化表演,片面注重視覺造型,給觀眾強烈的衝擊力,以為這樣才算是藝術。

事實上,那不能算是藝術,只能說是一種技巧。

所以說,第五代導演在藝術形式上拍的是油畫,第四代導演是傳統的水墨畫。

《小城之春》應該說是一部迴歸傳統的影片,它注重故事,不注重形式。

《活著》同樣是一部迴歸傳統的影片。

在那部影片裡,張億謀放棄了以往濃墨重彩的畫面和形式主義,安安靜靜的躲在攝影機後面,認認真真的拍一個故事。

不用造型、意念的方法去營造氛圍,不搞民俗,不獵奇,實實在在的講述一個家庭的辛酸往事,這樣就足夠了。

眾人先就電影裡故事和形式的問題展開了討論。

“我覺得故事是主要的,以前我們沒能力把故事和人物弄紮實,就借鑑了西方的一些藝術形式,表面看起來是成功了,拿了大獎,觀眾覺得新鮮,但這是由於我們自己的不足造成的,不能算是真正的成功。”姜聞發言道,“我自己有時候也喜歡弄一些形式的東西,不過一個好故事才是電影的核心。”

“這點我同意,從八十年代開始,國內的導演都在探索,走出了一條路子,像是億謀等人,在國際上獲得了認可,擴大了國內電影的影響力,這是好事兒。”田狀狀點頭道,“只是時代不同了,光是形式化的東西顯得空洞,我不是說形式不重要,這就像是人的兩條腿,只有形式和故事結合在一起,才能撐起一部片子。”

“我這兩年也在琢磨這個事,嘗試了不同的題材,有的成功了,有的不被市場認可,我感覺市場越來越重要了,八十年代那時候,咱們拍片子不用考慮市場,都是國家的,票房和導演沒關係,想怎麼拍就怎麼拍,沒什麼顧忌。”張億謀感慨道,“現在再拍片子就要考慮太多東西,這個片子能不能賺錢啊,觀眾喜不喜歡啊,不那麼純粹了。”

這幾年,張億謀一直嘗試轉型,可他的風格太鮮明瞭,轉型後的片子往往得不到認可。

他的電影就是形式大於內容的典型,隨著觀眾對形式主義的厭倦,更想看到的是故事,比如馮曉剛的京味喜劇。

京味喜劇之所以成功是因為故事接地氣,沒有假大空,觀眾覺得這就是發生在自個身邊的故事,觀影的時候就會有代入感。

張億謀的問題是他一旦離開自己熟悉的形式,就有點找不到重心了。

觀眾看的或許只是導演拍出來的影片,不會去了解導演背後的故事,他為什麼會拍這樣的片子,這麼爛的片子真的是張億謀拍的麼?

對於導演來說,轉型往往很困難,這意味著要拋棄過去的經驗,重新來過。

“這個我有體會,張導的新片變化很大,我演的時候挺過癮,有新鮮感。”姜聞繼續道,“再說我們拍片子的時候要不要向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