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部分(第3/4頁)
章節報錯
軍隊大敗(可參考拙作三峰山),從此後隨軍奧魯就一般設定得離大軍比較遠,比如忽必烈徵大理,就在大渡河邊留下奧魯,而只率大軍渡河做短時間突襲作戰。
蒙古的徵兵制度,所有男丁15週歲以上就得準備服兵役,隨時有被徵召的可能,除了剛開始時的全民當兵的需要,後代的蒙古大汗多數是按比例徵召最高的徵召比例,是貴由大汗準備西征時,曉諭蒙古各戶每十人抽三人當兵,其後就是二次西征時,每十人徵二人。這樣的比例不要說比定居民族,就是比同樣的遊牧民族,也高出許多。
然而即使這樣,因為蒙古征伐的特殊性,兵源仍然不足,於是從成吉思汗開始,組建了漸丁軍,所謂漸丁軍,就是還沒成丁的十三四歲少年,漸丁軍並不直接參與戰鬥,但是需要準備戰鬥作為預備部隊,這樣,當他們成長到15週歲時,就已經是經驗豐富的老兵可以直接編入部隊了。而到了後來,漸丁軍的成分更加幼小,因為西征路途遙遠,12歲的少年在蒙古草原加入西征軍隊,等他走到前線的時候,差不多也就15歲可以投入戰鬥了。
蒙古軍隊的紮營也很考究,不但要選擇地形,按職位編排把中軍圍住,而且外圍營帳還有很多特色。比如說移營。外圍的小部隊在天黑之前紮營,然後天沒黑之前就要燃起營火,而等天黑的時候要移營,保留剛才燃起的營火不熄滅的同時,把真正的營帳移往旁邊的隱蔽處,這樣即使別人來襲營,如果不是清楚蒙古軍隊的內情的,多半會襲了燃著營火的空營。
每個營都有不同的晚上口令,口令自然也要考慮到保密效能和成系統性,蒙古人在這個上採取了最簡單卻有效的方法,用各個千人隊百人隊營的長官的姓名當口令,這樣不但自己人不會混亂和誤會,而且敵人很難知道,因為如果能夠探到多個百夫長的姓名的話,那這情報也做得太20世紀的水平了。何況外圍營帳相對固定,但是相對於主帳的位置卻每天不同,因此今天整個營盤最西南的營帳口令是海都百夫長,明天就變成闊列堅百夫長了。
蒙古帝國向西稱霸歐洲之路(1)
在幾千年的漫長曆史中,歐亞大陸存在兩種截然不同的和相互矛盾的生活方式。在海地區崛起了一連串以農業、工業和貿易為基礎的富裕而人口眾多的偉大帝國——西部有巴比倫、埃及、亞述、希臘、波斯、迦太基和羅馬等,南部有印度河文明,東部有中國。而在遼闊的內陸,人類必須同極端的溫度、靠不住的降雨量等等作鬥爭,因而頑強得多的社會成長起來;這些遊牧部落依賴牲畜群生活,跟隨它們從一個牧場到另一個牧場。
沿海帝國的一個重要特徵是永久性定居:人們居住在村莊和城市中,年年歲歲耕種同一片土地。而在歐亞大陸內地,社會情況截然相反:隨著季節變遷,人們舉家趕著畜群遷移,他們居住在可在一小時內拆除並運走的氈包或其它臨時性建築之中。
在歐亞大陸內地的所有地方,生活條件都很艱苦。但是,這裡最富饒的部分是一片大草原;它從50度緯線兩邊起,延伸4000英里,從西部較為茂密的烏克蘭平原到東部氣候惡劣、婉延起伏的蒙古丘陵。在這個大草原地帶的南面.有一個半乾旱地帶;它在一些地方與地球上的一些最荒涼、最令人望而卻步的沙漠相毗連:裡海和威海之間的烏斯秋爾特、伊朗東北部科佩特山脈以北的卡拉庫姆、阿姆河和錫爾河之間的克孜勒庫姆、群山環繞的塔里木盆地中的塔克拉瑪干和中蒙兩國之間的唯一天然屏障戈壁沙漠。
由於內在因素所決定,這裡許多牧場比其它牧場貧瘠,而且乾旱或嚴冬影響牧草的生長,為此,亞洲內陸的各部落總是相互之間發生激烈衝突,以爭奪或保護決定著其牲畜和自身生死的草原。
遊牧生活內在的危險和為爭奪或保衛草原而進行的戰鬥,使強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