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3部分(第2/5頁)
章節報錯
這兩個連中的一個連,全連官兵僅有六十人他們拿的不是步槍,而是清一色的駁殼槍和手榴彈,並且人手一把大刀
可能有人會覺得奇怪,這樣的惡戰怎麼會拿****上陣
要知道那年頭,中國人可沒多少衝鋒槍,駁殼槍就成了偷營劫寨打突襲的必備武器在當時的各派中**隊中,見到全部用駁殼槍的****連一點都不稀奇,甚至還有編成****團甚至****旅的只不過,這樣的部隊在當時都被稱作****團或者****連人員都是一些槍法精準,武功高強的精銳,這也可以說就是特種部隊的前身這個連正是十九路軍軍屬****連
另一個連,則是史明187師的特務連
史明的這個特務連和十九路軍的****連在裝備上又有不同187師特務連除了人手一支駁殼槍,還配備了大量衝鋒槍、機槍,以及三門迫擊炮和十幾支阻擊步槍人數有230人,是一個加強連的規模
插入紀家橋和姚家灣的這兩個連,看起來像是誤打誤撞的,其實並不盡然
宋哲武在洛陽見到蔣介石,向其彙報了北蒙和東北的情況後兩人又討論了蘇軍俘虜和人質交換問題蔣介石私下還很平靜地對宋哲武提議用俘虜換回蔣經國的建議,表示了感謝雖然蔣介石的表情很平淡,可是宋哲武能感覺得到,蔣介石對他的感謝是真誠的而且也是發自內心的
對於能在蔣介石心目中贏得這寶貴的一分,宋哲武不由暗自慶幸
在東北問題上宋哲武和蔣介石的看法有些分歧,蔣介石堅持要等待國聯裁決說到底,就是蔣介石不想對日本宣戰,甚至還反對不宣戰而進行實質性的開戰因此,他堅決要宋哲武留在東北的東抗採取固守抵抗,不得主動出擊,以免給國聯調停帶來不必要的麻煩
蔣介石的這個要求,不禁讓宋哲武在心裡暗歎,蔣介石在沒有外力逼迫下,或者在日軍不在華北全面動手前,他是絕對不會進行正式全面抗戰的,他會堅定地執行攘外必先安內的國策
不過,在上海戰事方面,兩個人的分歧倒不是太大,或者準確地說,是蔣介石不是很相信宋哲武所說的,可以在上海聚殲數萬日軍,給日本政府以重創,以此達到讓日軍知難而退的目的
雖然蔣介石同意宋哲武可以派出空軍總隊參戰,也認可宋哲武讓日軍知難而退的打算,可對於宋哲武一再要求蔣介石同意其率李思熾41軍趕赴上海參戰的請求,卻堅決反對
蔣介石的理由有二,一是北蒙需加強防禦,積極備戰,防止蘇軍開春後再次入侵不僅41軍不能隨意調動,就是宋哲武這個北方邊防長官司令也不能輕離二是,國聯調查團馬上就要趕到上海,並會很快前往東北調查如果此時政府在上海大舉增兵,不僅有可能迫使日軍也大舉向上海增兵,引發中日大戰,而且也可能給日軍拒絕國聯調停裁決以理由
蔣介石的態度讓宋哲武很無奈,在向蔣介石彙報完北蒙和東北的情況,並和蔣介石在上海問題上達成一定程度的一致後,他就和原國民政府軍政部航空總署署長,現任航空署顧問的張惠長一起,急急忙忙地返回太原,安排空軍總隊向上海緊急轉場參戰一事
對於上海的戰事,宋哲武每天都會從史明和王敘那裡得到詳實的情報,並和陶蓉、孟曦、李思熾等人分析研究而且,他已經和張治中、蔣光鼎建立了電臺聯絡
雖然宋哲武無法前往上海,可是他根據他所瞭解的前世的歷史,他相信他仍然可以影響和改變這場中日大戰的最終結果
好在有史明在上海,而且這次空軍總隊赴上海,他又派高志航帶隊,有這兩個人在,他不怕他的命令得不到執行
按照宋哲武的設想,他要趁日軍後續部隊沒有到達上海前,先殲滅24旅團,至少也要讓24旅團受到重創,使日軍的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