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全變了一個人,行為唯唯諾諾,從此也不敢亂講話。甚至在小四遭到學校無理刁難之際,他也只會替兒子委屈求情,而無心爭辯。看著父親變成這個樣子,小四的感到震驚和憤怒。

一個又一個偶像地倒下,讓小四感到絕望。他迫切地要抓住小明這根最後的精神稻草。然而此時,他發現小明早已經揹著自己跟有錢的公子哥小馬好上了。

小四的精神幾近瘋狂,他孤注一擲地要儘自己最大的努力來捍衛這場愛情,將小明留住。於是,他帶著水果刀出門,準備找小馬談判。然而,在路上他偶遇了久違的小明。

小四懇求小明能夠回心轉意:“小明,只有我最懂你,只有我能幫助你,我是你唯一的希望!”

但小明冷冰冰的話語,卻讓小四徹底崩潰:“你以為你是誰呀?你怎麼就不明白呢?這個世界是不會為你而改變的!我就好像這個世界一樣,是不會為你而改變的!別擋著我的路,不要臉,沒出息……”

話未說完,小四手中的利刃已刺入小明的腹部。就像肢解小四那顆支離破碎的心,一刀、兩刀、三刀……小四殘忍地殺死了自己最愛的人,同時也毀掉了自己。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不要幻想中(2)

令人遺憾的是,這個殘酷的結局,並不是導演的虛構和杜撰。

1961年6月15日,臺北建國中學一個初二的男生茅武,在牯嶺街上用一把水果刀殘忍地殺害了自己的前女友,最後被宣判無期徒刑。

整整30年後,身為校友的楊德昌,根據這個震驚一時的事件,拍攝了《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以此記錄了曾經動盪的年代和那個走向歧途的少年。

隨著“小貓王”探監時送給小四的那盒磁帶,被監獄人員扔進垃圾箱,小四的青春就以這樣的方式被現實無情地拋棄。

身為旁觀者的我們,看到此情此景,難免在心裡打上了一個大大的問號:究竟這起慘案是由誰造成的?是小四嗎?

小四還只是一個孩子,不管是從生理還是心理上都是稚嫩的。他的生活本該是風平浪靜的,就像我們每個曾經上學的人,來往於學校、課堂、家庭三點一線之間。只要心無旁騖、好好學習、成績名列前茅就OK,其他的事情都不用你去擔心和發愁。

然而,自從認識了小明,小四便介入到他從前很少接觸到的世界——那就是真實的社會,而小明就是現實的化身。

當然,小明的放蕩也不是沒有原因的。從小就過著寄人籬下的貧窮生活,使她的內心充滿了陰影,缺少了基本的安全感,因此她只有不停地變換著男友,尋求內心的慰藉。

青春期的她早已顯露出成熟女人的味道,言談之中總是透著淡淡的世故和淺淺的虛榮,也許只有對她痴迷小四沒有看出來,或者說他不願意看出來。

小明和小四其實是一樣的,她的悲劇也不僅僅是個人造成的。她所有的掙扎、曖昧和迫不得已,都是為了符合這個時代的需要。她完全順應著這個時代,雖然小四的出現曾經讓她動搖和猶豫過,但是最後小四還是沒能改變她。

她始終還是搖擺不定:哈尼無法改變她,小四也無法改變她,她其實已經被這個世界同化了,在一個錯誤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在我們身邊當然不乏這樣的女生。她們或在舞廳的吧檯上醉生夢死,或在不見陽光的地方出賣著自己的靈魂。對於她們,我們不免嘆息和扼腕,更要提醒後來者:

任何打擊都不足以成為你墮落的藉口,即便你改變不了這個世界,你卻依然可以改變自己,選擇一條正確的道路永遠走下去。

與現實的小明為了生活而選擇墮落不同,小四隻是活在理想世界中的孩子,因此兩個人的悲劇似乎早已註定了。

小四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