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火災燒死了許多人,也燒燬了許多檔案,作為一些秘辛的知情者。英吉利駐廣州公使巴夏禮。暫時掌握了港島的大權。而總督官署的一間屋子裡,燒死的十幾個人,卻讓巴夏禮的眉頭皺的解不開了。

這十幾個人裡面,有幾個人是帶著金銀配飾的,很巧合,巴夏禮恰恰認識這些配飾,這些配飾的主人,正是十天之後。要參加五國船廠正式合約簽訂的政府商人,這是巧合還是陰謀?

就在巴夏禮愁眉不展的時候,一個更大的醜聞,被停留在港島的法蘭西記者爆了出來,涉及到近百萬英鎊政府資金的去向,這個一下就引起了巴夏禮的注意。

前港督寶靈,指責國內政客,借五國船廠草約的事情,併吞近百萬英鎊的國家資產,事情即將暴露之時。港督寶靈這個政府計劃的執行者,做了政客們的替罪羊。港督寶靈之死,並不是什麼桃。色事件,或是偶發的意外事件,港督寶靈是被大英帝國的政客們暗殺的。

這樣的醜聞,突然在五國船廠簽約期臨近的時候爆出,絕對是令港島措手不及的一件事,法蘭西記者們爆出的醜聞,說的真真切切,或許在某些人的眼裡,這只是一個訛傳,但在巴夏禮和各國商人的眼中,這事兒卻是有相當真實性的。

因為資金的規模與之前的約定完全一樣,五國船廠草約簽訂之後,楊猛私下裡與眾洋商商議了一下對外宣傳的募資數量,商議的結果就是真正本金的十分之一,有了資金數量為依據,這樣的醜聞與寶靈猝死的事情結合起來,就不是巧合而是陰謀了。

“該死的寶靈!”

事到如今,巴夏禮也清楚寶靈的死因了,恐怕寶靈是死於那龐大的國家資產吧?

找來原總督官署的人問了一下,寶靈總督的牙醫也死在了那場大火之中,這樣一來,寶靈是真死還是假死也就成了巴夏禮要調查清楚的事情,可寶靈所在的屋子,大火燒得最為猛烈,除了一堆焦炭和幾顆牙齒之外,沒有什麼能證明被燒死的就是港督寶靈。

英吉利的幾艘商船被海盜劫掠的事情,也從正式的渠道傳到了港島,對照了一下沉沒的船隻,寶靈的詭計也就變得有些拙劣了,那幾艘商船,恰恰是這幾個商人乘坐的,這些人應該早就死在了海中,怎麼可能出現在港督官署呢?

這究竟是國內政客的陰謀,還是寶靈的詭計,亦或是籌劃五國船廠楊部堂的圈套,三大可疑目標,在巴夏禮的心中轉來轉去,而前兩者的嫌疑是最大的。

作為一箇中國通,巴夏禮在國學上也多少有些根底,畢竟巴夏禮之前做的是翻譯,而與英商打交道的多是讀書人,沒有一定的國學功底,想做一個合格的翻譯,也是困難重重的。

藉著對清國的瞭解,藉著對一些陰謀詭計的熟稔,巴夏禮的心裡,也大概的有了一個眉目,涉及幾百萬英鎊的資金,應該是被政客和寶靈雙方吞併的。

政客們在海上做了一票,或是之前就做了,只是在海上演了一場戲,而剩餘的草約,跟著商人們到了港島,寶靈不想被政客們利用,索性一不做二不休,籌劃了一場大火,併吞了剩餘的草約。

政客們吞併一部分草約的目的,恐怕是想引發戰爭,而寶靈吞併草約的目的,是為了避免當政客們的犧牲品,畢竟涉及到幾百萬英鎊的歸屬,一旦出了岔子,就是要命的大事兒。

參照幾日之前寶靈匆匆到廣州會晤楊部堂一節,巴夏禮對整件事情的輪廓,也有了一個清晰的描摹,國內政客們吞併了一批草約,寶靈到廣州試探楊部堂的態度。

草約簽署的一些條款限定,巴夏禮雖說不是草約的簽署者,但透過眾人的對話,在簽約之時,巴夏禮就知道了草約對於資金的重要性。

沒有草約就沒有前期募集的資金,楊部堂的態度肯定是極為堅決的,加上虎門炮臺暴增的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