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5部分(第4/5頁)
章節報錯
關心,他所知道的新軍,在大清就是無敵的軍隊,洋人恐怕也不是新軍的對手。
三爺所說的應對。徐子渭理解的很到位,無非是大義而已。讀書人最擅長的就是這個,修約無疑是個不錯的開戰藉口。
“修約?那是朝廷的事兒,咱們不能拿著這個做藉口,這段時間,五大商埠的洋人或許會有些挑釁的動作,這才是咱們要著力的地方。
修約一事,自有朝廷那邊應對,咱們要應對的是商事上的挑釁,原則只有一個,只要在道理上站住了腳,咱們誰也不讓。
讓明湖那邊派遣一部分精通西洋律法的人到廣州,以便潘老爺和泰辰應對,泰辰那邊,一分利益也不能想讓,至於潘老爺,還是要以朝廷的諭令為準,這事兒到時候老子這邊自有計較,近期主要看朝廷的應對,咱們為輔。”
修約一事,楊猛沒什麼態度,既然朝廷不會應允,他在修約上做文章,也是瞎子點燈白費蠟,事涉商務,自然有許多的矛盾,只怕列強各國修約不成,各種各樣的挑釁,就會在五大商埠興起,至於是些什麼事件,楊猛就不清楚了,但有一條,無論什麼後果,楊家商號是不會出讓一絲利益的。
“三爺,修約才是國事,咱們在小事兒上做文章,是不是有些不夠大氣啊?”
名不正則言不順,尋釁滋事總歸是小事兒,若是因此開戰,未免顯得不夠大氣,這大義之名,怕是不好佔據吶!
“計長,你想反了,修約不是對咱們來說的,而是對洋人來說的,他們的目的就是修約,為了修約而打仗。
你要是在修約上做文章,廢除這些條約,得罪的就不是一國了,而是多國,戰爭總要有個程序的,先打一國再打多國,一開始就跟多國開戰,對咱們極為不利。
若朝廷拒絕了洋人修約的請求,他們勢必要尋釁滋事,然後藉著小事兒挑起戰端,這段時間,咱們要做的就是拿著洋人機心在國際上做大義的文章,先博得一些國家的同情再說其他。
未來的這場戰事,咱們絕不能主動開戰,等洋人率先開戰之後,咱們才能下死手,這樣事情的前因後果就極為清晰了,大義的名分也就落在了咱們的手裡。
對於英吉利,港島這地方極為重要,是不可或缺的前哨基地,對此老子也有了安排,一旦洋人開始挑釁,讓林吉李殘餘的人馬到港島周邊攪局。
到時候,御晦、剿匪,二者合一,咱們若是能奪下港島,就將那邊的洋人從老到小全數誅絕,那大戰也就不可避免了。
咱們本土作戰,以逸待勞,即使沿海的戰事不利,也能退居內陸繼續作戰,而英吉利等國,想要維持規模龐大的海上運輸線,勢必是個極重的負擔。
一旦開戰,就要全線開戰,打咱們就要打國戰,無論是英吉利還是法蘭西,都很難支撐這樣的大戰,待到他們財政崩潰的那一刻,戰爭對咱們來說,才剛剛開始。”
楊猛的計策,是極為陰毒的,列強初期的挑釁或是威脅作戰,參戰的人員,絕對多不了,一旦戰敗,列強就會罷手,但戰爭可不是說打就打說停就停的,屠殺英吉利在港島的人口,就是楊猛挑起大戰的由頭。
林吉李是太平軍所屬,英吉利與太平軍之間的關係,也是不清不楚的,即使是屠殺,這藉口也很好找,到時候往太平軍身上一推,大清也是可以一乾二淨的,那真正挑起戰事的責任,還是要歸咎於列強發起的小規模戰爭。
只要戰爭初期有了正義的由頭,之後的戰局怎麼樣,戰爭的手段多麼下作,都是無關緊要的東西。
看一場戰爭,首先看的是發起的原因,最後看的是戰爭的結果,至於戰爭的過程,除了各國的軍隊,又有多少人會關注呢?
戰爭的過程,在楊猛看來無非是勝利者歌功頌德,失敗者博得同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