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無人通讀,朝庭只好封壓起來。

直到成帝時,經學家劉歆領校皇家藏書,用古文《尚書》校勘今文《尚書》,校出今文《尚書》脫簡及異文若干,便向皇上建議推行古文《尚書》,可是立即引起眾人不滿,並由此暴發了一場今、古《尚書》之爭。

今文派繼承了先秦諸子遺風,思以其道易天下,主張通經致用,他們解經只重微言大義,研究其歷史、政治;古文派不重哲學而重歷史,他們要負起儲存和傳佈文獻的責任,留心在章句、訓詁、典禮、名物之間。

其間,古文《尚書》還出現了“河間獻王本”、“中秘古文字”、“張霸百兩篇本”、“杜林漆書本”等。比較流行的是“杜林漆書本”,因為該本沒有“佚書”十六篇,只有同於今文《尚書》的二十九篇,賈逵、馬融、鄭玄、王肅等大家,先後為其作注,越發贏得了人們的尊信。

西晉永嘉之亂,大量古籍流失,今、古文《尚書》隨之亡佚。東晉初年,豫章內史梅賾突然獻上一部用“隸古定”字型書寫、由孔安國作傳的古文《尚書》,並序共五十九篇。由於經文完整和註解詳明,該書受到朝野上下的重視,以《書》經的地位確立並流傳開來。

唐天寶年間,尚書郎衛包,奉詔改古文《尚書》從今文,糾錯多處。開成年間將改後的今文字刻在“唐石經”中,成為版刻本之祖。經學大家孔穎達,據此撰寫了《尚書正義》二十卷,南宋時期與“孔傳”合刊為《尚書註疏》(“孔傳”為注,《正義》為疏),明、清時期刻在《十三經注疏》中。

從唐代起,開始有人對梅賾所獻古文《尚書》置疑,至宋代吳棫提出辨析後,經元代吳澄、明代梅��⑶宕�秩翳澈突荻暗熱說難廈芸賈ぃ�詈笈卸ㄆ渲卸��迤��拔憊盼摹渡惺欏貳保�翱裝補��筆恰拔笨狀�保�帽臼簟拔笨妝盡薄5�笨妝局興�4嫻慕裎摹渡惺欏範��似��詞巧討芪南椎奈ㄒ灰糯媯�羌��涔蟮奈南鬃柿稀�

二、與祖先的艱難對話

今文《尚書》二十八篇,按虞、夏、商、週四個朝代編排而成。

按內容可歸為三類:

第一類是關於堯、舜、禹、皋陶、啟等人的遠古歷史傳說,如堯禪位於舜,大禹治水,禹的兒子啟征伐諸侯有扈氏等;

第二類是關於周朝建國初年的重要文獻,主要反映了周公旦的活動,包括武王伐紂、周公攝政、周公東征、還政成王等:

第三類是一些零散孤立的檔案,所屬時代不同,各篇只涉及某一事件,和其它篇章沒有直接的關聯,如商王盤庚遷都於殷時告諭臣民的講話等。

按文體可分為六種:

第一種是“典”,即經典。如《堯典》,記載了堯、舜的事蹟和言論。古代史官認為這篇文獻應當受到人們的尊重,故奉為經典。有人懷疑《堯典》並非當時的記錄,而系後人根據傳說追敘而成;

第二種是“謨”。“謨”的讀音和字義與“謀”相通,“謨”即“謀議”。如《皋陶謨》,記載了舜、禹、皋陶等人彼此的問答、謀議政治的談話;

第三種是“訓”,即教訓、告誡。如《高宗肜日》,記載了大臣祖已教訓商王的話;

第四種是“誥”,即誥諭。無論口頭或書面,告諭別人都叫“誥”。“誥”即上級對下級的指示或統治者對臣民的講話,此類文章佔了全書的半數,是書中最為重要的部分。由於多是記錄講話者的口語,也最為難懂。如《盤庚》記載了盤庚告諭臣民要服從遷都於殷,《康誥》記載了周公教導弟弟康叔如何統治被征服的殷人,另外還有戒酒的《酒誥》,不要貪於逸樂的《無逸》等;

第五種是“誓”,一般指出兵征伐或交戰前所宣佈的誓師詞。如商湯伐夏桀時的《湯誓》,周武王伐商紂王時的《泰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