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是贊成此事的了?”

楊應麒卻不說自己贊成,也不說自己反對,只是道:“韓昉是在大哥身邊來這份文書,所以這件事情,其實是大哥的意思。”

折允武恍然大悟,隨即有些慚愧:“我……我竟然沒想到這一點。他們心中一定都在笑我。”

楊應麒微笑道:“他們怎麼會笑你?我們都是幾十年混出來的老油條了,經歷的事情多了,見事就快。你以後多聽聽,多想想,就會成熟起來的。我們當年像你這麼大的時候,也未必能這麼快就想到這一點。”

折允武卻搖頭道:“其他幾位大臣在我這麼大的時候,也許也想不透,但七叔你在我這麼大的時候卻一定能想透了。父皇、母后和二叔三叔他們都提到過的,你像允文這麼大的時候,已經在和阿骨打公公他們交手了。”

楊應麒呵呵一笑說:“那個啊……那個是逼出來的。不過小時了了,大時未必,經過了這麼些年,我也不見長進了多少。”

折允武支頤想了許久,說道:“可是我還是想不通父皇為什麼要調四叔來京畿。七叔,你說,父皇這麼做到底是為了什麼?”

“這個啊……”楊應麒道:“這個問題,得你自己想才想得明白,我沒法跟你說。”

折允武問:“為什麼?”

楊應麒道:“沒法說,就是沒法說。這就叫言不盡意,要你自己去體會、揣摩,才能真正明白。”( )

第三零四章 制衡與制肘(下)

陳顯回到府中,陳楚還未出北上,陳顯將此事告訴兒子,建都一事,本是由陳楚負責物色商家,最近楊應麒讓他且將這件大事擱下,一切以北征優先,沒想到才過了不到幾天,又出現這等變故。

陳楚奇道:“這事怪了,韓昉怎麼提出這建議來,他什麼時候和歐陽家走一塊去了?”

陳顯說道:“韓昉為歐陽穿針引線,那只是表面文章,其實真正屬意歐陽北上的,還不是他。”

陳楚略加思索,心中更是訝異:“那難道是陛下?”

“多半如此。”陳顯說:“韓昉是到了陛下身邊後,才提出此事的。這件事就算不是陛下示意,也必是韓昉提出來後陛下同意了的。”

陳楚又不明白了:“可陛下為什麼要調歐陽北上京畿呢?他來了沒用!”

陳顯道:“怎麼沒用?”

陳楚道:“京畿文武分途,已經完善。不說楊七,就是父親以及幾位副相,任何一個站出來也都足以謀國,這麼多能人聚在一起,又有楊相作為腦主持政務,太子為監國正順名位,已經是穩當得不能再穩當的格局了。至於武功,楊帥居中樞,曹帥守黃河,劉曲種趙諸將分守邊疆,也是個難得的好格局。我實在不明白陛下還要調歐陽進京做什麼,更不知道楊相和父親為何都表贊成。”

陳顯呵呵一笑道:“我兒,你的火候還是差了些許。我贊成此事,那是為了調和文武,而楊相卻未必是贊成此事,他多半也只是為了顧全大局而已。”

陳楚聽陳顯說出“調和文武”四個字,心裡揣摩,說道:“調和文武?如今我大漢文武不調麼?不會啊。樞密之楊帥、邊疆之曹帥,但凡有什麼事情,楊相都會盡量配合,這個大家都是看得到的;至於楊帥、曹帥之於楊相,那更是沒話說——楊相要推行政治革新,曹帥馬上自請削權,這等將相默契就是上下幾千年裡也找不到幾起!”

陳顯嘿了一聲道:“我兒,有些事,你看得比別人明白,比如曹帥自請削權這件事情,別人都只道他是為了自保,為了避嫌,卻不知其中還有配合楊相行政革新、中央集權的深意在。可是你弄明白了一層,怎麼就不再想深一層?”

“再想深一層?”

“不錯,將相和,乃是國之大幸,可是將相關係太過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