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若衝撞起來,死的都是你我同鄉。但我料張浚聽說我等合軍南下,必然遁逃。我等走得慢些,也讓他有功夫逃跑。”

曲端聞言歎服。

涇原兵這一易幟當真震動了八百里秦川,張浚恐被劉錡和種彥崧南北夾擊,連夜西遁。劉錡和種彥崧跟在他後面步步緊逼。張浚逃到臨潼,正要進入長安,前面哨騎來報:京兆府長安城頭也掛滿了漢字大旗。原來劉錫渡過渭河後向種彥崧借了五百輕兵,本想到夏邊召集人馬,誰知過長安城下時,還沒收到訊息的京兆府守將出城來迎,聞詢前線戰況。劉錫一轉念間兵行險著,假傳將令奪了長安的兵權防務呼應種彥崧。種、劉兩家在西北聲望甚高,人脈極廣,所以劉錫得以在變中取事。

張浚到達臨潼時劉錫在長安其實還未站穩腳跟,但李彥仙、曲端、郭浩等人的接連倒戈已讓張浚變成驚弓之鳥,而且劉錡、種彥崧又正在背後,當下不敢進城,更不敢攻城,引了兵馬直退到扶風、鳳翔。

劉錡和種彥崧在長安會師。諸將會面後決定由種彥崧主渭南軍事,防備張浚反撲;劉錡主渭北軍事,防備金人、夏人;郭浩暫代京兆府尹,安撫境內士農工商;鄧肅負責平輸轉運,調有餘濟不足。又傳檄陝西全境,告以抗金保華之意。不久曲端盡得原州、涇州、渭州,劉錫則順利進入熙州,熙州以北、以西等夏邊州軍雖一時不肯歸漢,但也在劉錡、種彥崧的威壓德誘之下答應保持中立。

張浚手下兵將尚多,本來還有一戰之力,但當此之時,陝西軍民都不願意再戰,不久建康方面政策又變,而張浚的種種反撲策略便不得不半途而廢。( )

第二六一章 何謂善守之帥(下)

金軍在經過“折彥衝教訓”之後,放棄了之前四面開花的部署,重新迴歸到“集中兵力、各個擊破”的戰略上來。這個戰略部署的指導精神是:在壓制東海不得西進的同時,先瓦解漢部在內6的武裝力量,然後再用內6的人力、財力進攻東海。在這個戰略精神的指導下,金軍攻佔河北、切斷河東軍團和東海的聯絡以後便集中兵力圍攻太原。

華夏子弟的第二次太原保衛戰開始了。

和上一次的太原保衛戰相同,守軍都面臨著一定的恐慌,但和上一次的太原保衛戰不同的是,守軍擁有一個更懂得戰爭的領導集體。

雖然太原在幾年前才經歷過一次破城,但那次破城之後,金兵和稍後接手的漢軍都曾對這座名城進行增補,尤其是曹廣弼在過去幾個月的增築行動,基本上已讓這座河東名城恢復舊觀。

即便如此,曹廣弼也沒打算用太原的城牆來直接面對金軍的進攻。善守之將軍,不會消極地龜縮在城牆之內射箭投石。早在金兵還沒有犯及太原之前,曹廣弼就在太原及其周邊地區佈下裡外三層的防禦***。

太原東側,有王彥駐守平定一帶,以消解金兵東路軍的正面攻擊;太原的東南側,有徐文駐守遼州,一邊是防範金軍東路軍從東南方向的進逼,同時也在保護隆德府與太原之間的聯絡;太原的西側和西南側,則分佈著大大小小共二十五座山地兵寨子,這些寨子多則一二千人,少不過百人,兵員多是經過訓練的本地人,分佈在呂梁山一帶,以大寨阻截要道,而小寨則依靠大寨的資源補給在各條小路打游擊,用這個辦法來使金軍無法輕易繞過這片並不好走的山地入侵汾河河谷——這是太原防禦圈外圍的基本情況。

在太原府境內,又可分為北部、中部、南部三種情況。

在正北方,從太原城到雁門關之間的廣袤地面早已清野,中間的石嶺、赤塘、三交口三道防線,分別布有一萬、五千、一萬的兵力,這三支部隊都是既堅韌又靈活,當金兵南下的兵力並不甚強大時,他們便將金兵進攻的攔截在外圍,保證太原不至於因為少數的兵力便被擾得雞犬不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