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不是考慮到日軍接下來可能會反撲,吳琪彰甚至打算把第五分會辦公場所搬到這裡。

在戰前,山打根的人口同樣有著二十萬人,絕大部分是華人。

這也是為什麼國府設立的領事館在這裡,而不是亞庇。

當然,山打根也是英國殖民時期的沙巴首府。

自從日軍佔領這裡後,華人不斷外逃至內陸的村鎮,如今只有十萬人左右。

經過一些戰鬥,造成城內的非華人數量降到只有不到五千人。

而且這些天,游擊隊依然在以通敵的名義抓捕馬來人。

這裡的居民,其實就以華人和馬來人為主。

但不管是英國殖民時期,還是日軍侵佔期間,都以馬來人來制衡華人。

所以真要找通敵,城內大部分馬來人都跑不掉。

這些事一般也都避開了城內的美軍。

此時美軍主要在拿篤,而且數量也不多。

理查德之所以在山打根,主要也是因為聽說山打根這裡關押了不少英澳軍隊俘虜。

。。。。。。

蘇古河北岸,一支不足百人的游擊隊正在驚慌失措地向北逃竄。

在他們身後,則是有著數百人的隊伍在快速追擊。

雙方一邊逃,一邊追,同時還在交火。

但明顯逃走的這一方情況並不容樂觀,不斷有人倒下。

“營長,這些華人瘋了,這是打算對我們趕盡殺絕!”

“別廢話,快點跑,只要撤回古達,我們就有機會擺脫這些華人的追殺。”

一個長著跟華人並沒有明顯差異的黃面板男子一臉嚴肅地看向後方,眼神中充滿怨恨。

長相上他倒是跟華人差不多,但其實細看也能發現有些不同。

而且這人身上穿著英軍軍裝,頭上卻戴著黑色帽子,也不嫌熱。

很明顯,這是一支馬來人組成的游擊隊。

不過在隊伍中,還有一些面板明顯偏黑的印度人。

這支游擊隊正是那支由英軍殘餘組建的那支游擊隊,中間經歷了損失、擴編,再到日軍的圍剿。

最終剩下一百多人。

如今指揮這支游擊隊的是一名叫作敦姆斯達發的馬來人。

此人原本是沙巴北端叫作古達的小鎮的人,在日軍佔領沙巴後,他很快拉起了一支武裝。

去年底被英軍收編,手下兩百多人的武裝也就納入英軍殘部指揮的這支游擊隊。

在那次反日浪潮下,這支游擊隊一度攻佔了多個村鎮,並建立了以古西、古達等城鎮為核心的游擊區。

但很快就因為叛徒(印度士兵)的出賣,損失慘重。

最終又退回了蘇古河中上游的山林裡打游擊。

不過兵力有限的日軍最終也沒能守住那些村鎮,反倒是被義勇軍給搶了去。

從這個時候開始,這支在沙巴唯一不屬於義勇軍序列的游擊隊就遭到了日軍和義勇軍的同時針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