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部分(第4/5頁)
章節報錯
國聯軍入侵中國而簽訂的。在“正規”的歷史評價中,義和團是農民運動,是正義的,最終被反覆無常的慈禧和八國聯軍聯合剿滅。可是,在八國聯軍入侵北京的時候,慈禧可還沒有下命令收拾義和團呢,既然如此,這些“正義”的人們在面對八國聯軍的時候又幹了些什麼?
當然,細究這些就有些沒事兒找事兒了。但有一點我們可以確信:義和團招來了八國聯軍,而等八國聯軍來了之後,義和團沒了,西太后跑了,最後還是李鴻章出面給他們擦的屁股。
“人都說李是一個賣國賊,但如果不是李,辛丑可能不是一個條約,而是辛丑屠戮。”
這就像是一個選擇題:存人,還是存錢?
當時,如果李鴻章當時選擇了存錢,那麼,八國聯軍未必沒有可能一直追殺到西安,甚至可能連西安都不用到,直接就在半路上就把西太后和那些所謂的王公大臣們給抓起來了。可是,接下來呢?存人,還是存錢?西太后和她的那些手下們又會怎麼選擇?辛丑談判,八國聯軍其中的一個要求就是把那些支援義和團的皇室親王當作罪魁禍首處決……是李鴻章最終保住了這群禍害。
這或許又是李鴻章的一個錯誤。可一直到辛亥**之前,在滿清搞出那個狗屁不通的“皇室內閣”之前,中國絕大多數老百姓,包括許多有進步意識的人們依舊對這個政權保有希望,那麼在此之前的中國人又會怎麼想?又會不會依舊保有什麼“忠君”的思想?
梁啟超是維新派出身,跟李鴻章可說是敵人,但《李鴻章傳》卻是李鴻章死前將自己的資料送給梁啟超,託什給對方寫的。而就在李鴻章死後兩個月,國人還都在痛罵他簽署了《辛丑條約》,喪權辱國,併為他的死而歡欣鼓舞的時候,梁啟超便寫出了這篇煌煌之作。
“天下惟庸人無咎無譽。舉天下人而惡之,斯可謂非常之奸雄矣乎。舉天下人而譽之,斯可謂非常之豪傑矣乎。雖然,天下人云者,常人居其千百,而非常人不得其一,以常人而論非常人,烏見其可?故譽滿天下,未必不為鄉愿;謗滿天下,未必不為偉人。”
“若以中國之失政而盡歸於李鴻章一人,李鴻章一人不足惜,而彼執政誤國之樞臣,反得有所諉以辭斧鉞,而我四萬萬人放棄國民之責任者,亦且不復自知其罪也。”
當舉國之人都在痛罵李鴻章的時候,這些人是否意識到自己又為這個國家做過什麼?
離1901年的結束僅剩不到一個月的時候,被八國聯軍嚇得跑到西安,還在迴鑾北京的路上的大清國皇太后慈禧在黃河岸邊的輝縣收到了那個令朝野上下無不悲哀的訊息:李鴻章死了。
而就在他嚥氣之前的一個小時,俄國公使還站在他的床頭逼迫他在俄佔中國東北的條約上簽字。為了大清國與洋人爭辯了一生的李鴻章已不能說話,他只有眼淚了。眼淚流盡了,他的眼睛閉上了。
自1840年英國人用艦炮開啟中國的國門以後,中國人沿海岸修築的所有整齊對稱的炮臺和花費巨銀買來的位居世界第六的艦隊,沒有一次阻擋住“蠻夷”的入侵:“自道光中葉以來,外患漸深,至於今日,危迫極已。咸豐十年,英法聯軍入都,毀圓明園,文宗出走,崩於熱河……自此以後,法並安南,日攘朝鮮,屬地漸失。各海口亦為列強所據,德佔膠州,俄佔旅順大連,英佔威海九龍,法佔廣灣……”而就在李鴻章死時,因為允許外國在中國駐軍和幾近天文數字的賠款而成為“將來無數困難問題發生之源”的《辛丑條約》剛剛簽訂,外國聯軍仍在整個朝廷逃亡在外的情況下佔領著大清國的都城北京。
對於風雨飄搖中的大清國來說,洋人的氣焰永遠是一個巨大的威脅。而李鴻章一死,大清上下就失去了惟一能夠與洋人周旋的人。李鴻章的死令“太后及帝哭失聲”,大清國猶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