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部分(第1/5頁)
章節報錯
“紀錄片不行了,以後的電視節目還是以娛樂為主,什麼歌唱比賽啊,選秀節目啊,全民都能參與,這才是電視節目的新潮流。”林子軒如此說道。(未完待續。)
第三百零六章 小目標
春天來了,林曉玲的《我們倆》又開機了。
相比去年的生疏,現在徐晶蕾有種融入的感覺,不僅融入到了故事裡,也融入到了林子軒的生活裡,她和慕姍姍都混得熟了。
在影片裡,她租了四合院裡的一間房子,這間房子的佈置是她一手完成的。
大致上和她在家裡的環境差不多,劇組的資金有限,不可能在道具上花費那麼多的錢,她就從家裡帶了一些自己的物品過來裝飾。
正因為如此,她覺得格外的親切,就好像自個真的住在這兒一樣。
這種情緒有助於她在影片中的發揮,和金亞琴的配合越來越默契,得到了鄭洞添的表揚。
鄭洞添是這部小成本電影的出品人和藝術指導,《我們倆》屬於京城青年電影製片廠投資,劇本透過了總局的審查,獲得了拍攝許可,是一部正規的電影。
鄭洞添有豐富的導演和教學經驗,對林曉玲做了細緻的指導。
如今林曉玲拍戲的時候從容的多,有些指揮若定的味道了,當然,也是因為這部戲的場景簡單,沒有大場面,就是兩個人的對手戲。
鄭洞添對這部片子有自己的安排。
這種帶著文藝範的小製作一般都是走電影節路線,不然會被埋沒在眾多的國產電影之中。
為什麼國內的導演熱衷於各類電影節,一個是他們想要獲獎,從而揚名立萬。
還和國內電影行業的現狀有關,在國內主旋律電影有國家支援,不用擔心上映和票房的問題,就算是賠本也有國家補貼。
文藝電影想要出頭並不容易,尤其是沒有大導演和大明星的影片。
這類電影只有在國際電影節上獲獎才能引起媒體的關注,才能證明自身的價值,院線才願意發行和放映,才會有出頭之日。
觀眾往往把得獎作為一部電影好壞的評判標準。
如果一部電影得了很多獎,大家就覺得這片子的質量有保障,願意進影院觀看。
以《我們倆》為例,如果不走電影節路線,哪家媒體願意報道一部投資不到三十萬,新手導演執導,不知名演員出演的低成本影片呢。
所以說,不能怪導演熱衷於各大電影節,這就是國內電影行業的現狀。
等到有一天媒體和觀眾不把獎項看的那麼重要的時候,大家也就不再追捧國際電影節了。
鄭洞添準備讓《我們倆》參加日本東京國際電影節。
這個電影節創辦於1985年,獲得國際電影節聯盟承認,屬於a類競賽型國際電影節,也是亞洲最大的國際電影節。
它的地位沒有戛納電影節和柏林電影節重要,主要面向的是亞洲電影。
華國國內的電影人一部分像張億謀這類大導演瞄準的是戛納、柏林和威尼斯。
這是歐洲三大國際電影節,這類電影節的獎項含金量重,也能讓影片賣個好價錢。
稍差一點的電影人看好的是東京國際電影節或者開羅電影節,雖然獎項的分量一般,但在國內還是能拿出來唬唬人的。
再次一點的電影人參加的是地域性電影節,比如加拿大多倫多電影節,新加坡電影節等等,這類電影節關注的人不多,可總算是出國了,說出去也有面子。
剩下的電影人只能爭奪國內電影節的獎項了。
日本東京國際電影節在十月下旬開幕,每年都會有華國電影人帶著影片參賽。
《我們倆》這部電影在今年秋天拍完,加上後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