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部分(第3/4頁)
章節報錯
比較多了。經過了一個多月的研究和討論,最終一建由原一建第一分公司經理馮偉剛接手改制,聯合了公司的三十多個中層幹部作為集體股東把一建盤了下來。二建則是由其下屬的混凝土預構件廠廠長孫興斌接手。
從朱克捷的角度來說,一建二建至此就算成功改制了。但他沒有想到的是這僅僅只是改制的一個起點。馮偉剛和孫興斌有一個共同的特點,他們都是原本一建和二建下屬單位的負責人。在一建原本三個分公司也就只有第一分公司經營的還算不錯,而二建的混凝土預構件廠也是二建下屬單位中經營情況最好的。馮偉剛和孫興斌都是能人。
不過他們對於接手一建和二建之後,管理的範圍擴大了。但思路卻依然停留在原本的層次上,馮偉剛將重振企業的突破口放在了接業務上。他原本在第一分公司的時候,就以接業務接到手軟聞名。他談業務公關的能力也是很強的,當初第一分公司接下來做不了的工程,他還會讓給其他兩個分公司做。按照他的想法,拿下一建之後多接點業務,多做幾個大工程就可以讓一建重新站起來。
可他沒想到的是一建接的工程越多,他們需要投入的資金也就越多。現在的建築企業接工程大多都是需要帶資和墊資的。以前一建還是縣屬企業的時候,這些資金需求可以向上邊要,也可以找銀行貸款。但現在一建改制之後,供血就斷了。為了接業務,馮偉剛找銀行把企業資產的很大一部分都抵押出去了。
這些業務接下來,也開始做了。可做完了之後,結款的事情卻一拖再拖。三四個專案做完之後,一建徹底被拖垮了。工人工資發不出來,銀行貸款還不上,裝置和資產被法院查封……而那些應收款又收不回來。這下子馮偉剛徹底傻眼了。
二建的情況也差不多,孫興斌把經營重點放在了混凝土預構件廠這個下金蛋的母雞身上。他大刀闊斧的進行產業調整,將原本二建的施工隊伍和裝置賣給了一建的馮偉剛。而那時馮偉剛正愁接到工程之後沒人幹活,就把二建的施工隊伍都接過來了。孫興斌收攏了資金之後投入資金擴大生產。混凝土預構件廠的產能提高了近一倍。一開始運營情況非常好,原來由於產能上不來而只能放棄的客戶被孫興斌全拉了過來。
混凝土的生意那也是很不錯的,產能上去了之後,銷量自然也跟著大幅度的提升了。但有一個問題卻沒有引起孫興斌的重視。那些使用混凝土的,都是建築企業,這些企業接來的業務都是帶資和墊資的,所以他們的結款週期比較長。原先產能規模比較小的時候,這個問題還不是很明顯。但當產能規模上來之後,這個問題就立刻凸顯了出來。由於結款週期長,孫興斌又失去了財政的供血,他就面臨著和馮偉剛一樣的問題——資金鍊斷裂。
馮偉剛和孫興斌兩人其實犯了同樣的錯,在失去了財政的供血之後,他們的思路卻依然還和以前一樣,想著靠擴大業務來發展企業。可業務擴大了之後,就相當於一個貧血的成人,只有小孩子的血量,根本無法維持運轉。所以一建和二建很快就再次陷入了困境。
一建二建改制後卻沒有預想中的那麼好,這個情況讓朱克捷很是納悶,他就找到了鄒寧。他搞不明白為什麼鄒寧就能搞好三建,而一建二建的那兩位能人就搞不好呢?當時正是雷濤剛剛幫著紀嘉完成了舊城改造專案設計的時候。在鄒寧的安排下,雷濤和朱克捷見了一面。
對於朱克捷的困惑,雷濤將兩者之間的不同之處指了出來。三建的成功其實是他們另闢蹊徑的結果,雷霆公司主營業務是裝飾工程,而裝飾工程相對於建築工程來說工程量小結款週期短,所以他們在回籠資金上,沒有那麼困難。業務量保證的前提下,做得越多賺得越多,但一建二建是以建築工程為主的,由於建築工程在回籠資金上的問題,自然就是業務越多,資金需求量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