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諒在幷州起兵,與楊廣爭奪帝位。而漢王諒據以反叛的地區,恰恰又是東魏,北齊政權長期統治的地區,各種矛盾,都可能同時誘發。叛亂髮生時,由於長安“關河懸遠”,等訊息傳到的時候,兵亂已經發生了近一個月,給山東地區造成了巨大的破壞。所以,楊廣在遷都詔書中所說:“今者漢王諒悖逆,毒被山東,遂使州縣或淪非所。此由關河懸遠,兵不赴急”等語,就是指長安對山東等地鞭長莫及的無奈。

而遷都到處於南北結合點上的洛陽,就可以一舉調整帝國的政治重心,極大地加強帝國對南方和山東潛在反叛勢力的控制,大幅提升隋帝國的國家安全係數。因而有遷都洛陽,以加強對江南、山東地區統治的必要性。從這一角度著眼,可以知道楊廣之遷都洛陽是出於政治、軍事上的考慮。

最後,從洛陽整個地理形勢來論,北枕黃河,隔河遙峙太行、王屋等山,緊臨洛陽城北面,有蜿蜒的邙山為天然屏障;南有伊闕,石壁高峻,中流伊水,再南遙峙熊耳、少室諸山,形勢天成;西有淆,函之險,東扼虎牢、黑石等雄關,這些天然的防禦對於一個帝都來說有著很重要的軍事作用。還有洛陽自古被稱為“天下之中”,如果從黃河、長江兩大流域來說,從這裡出發,北通燕、並,西走關、隴,東達海、岱,南至江淮,距離大體相等。在交通不發達的古代,建都於地位適中的洛陽,確有各地向中央輸送租賦時方便之處,楊廣遷都詔令中所說的“貢賦等”,確非虛語。實則,凡是建都洛陽的統治者,都早已認識到洛陽“居天下之中央”,具有“職貢均等”的優點,並非楊廣一人主觀臆斷。因此,楊廣遷都洛陽,確是一個“控以三河,固以四塞”的形勢要地,無怪乎他會發出”“古何因不都於此”的感嘆!

綜合所述,可知楊廣在遷都詔書中所說關於洛陽的地理特徵、經濟狀況及政治、軍事形勢等語,無一不符合當時實況。當然還有是楊廣在詔書中沒有提及的原因,例如楊廣一朝他始終在改變“關中本位”的長期北方政權的治國理念,而長安是關中勢力的根基之地,楊廣透過把帝都遷出關隴勢力強大的長安有消弱他們的勢力的深層考慮。

因此,楊廣的遷都洛陽,確是根據這些情況,經過深思熟慮後作出的決定,絕不是出於荒淫逸樂的私慾。所以,當他遷都之初,還有“今所營構,務從節儉”的打算。至於他後來在營建洛陽過程中的過分追求壯麗,和醉心於奢侈豪華,固然有他內在的主觀因素,但也與宇文愷,閻毗,裴蘊,何稠之輩的曲意逢迎有關。

楊廣的營建東都洛陽的詔書下達之後,大隋朝廷就開始為正式的開工做一系列必要的準備。而屬於仁壽年號的604年的最後一點時間也在大家匆忙的腳步下悄然溜走,仁壽年的結束意味著一個新的紀元的誕生,這也意味著一個新的時代的到來。

第四十四章 大業元年

公元605年也就是大業元年,楊廣迎來了真正屬於自己的時代與舞臺。正月楊廣下詔大赦天下,同時冊立妻子蕭氏為皇后、長子晉王楊昭為皇太子,而後便迫不及待派出八路官員往帝國的不同的角落巡視民情風俗,並下詔曰:

昔者哲王之治天下也,其在愛民乎。既富而教,家給人足,故能風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