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第1/4頁)
章節報錯
�豢判奈藪Π卜擰L仁共荒蓯刮業男鈉驕玻�揖突畈幌氯ァ!薄短剿饔牖匾洹返�15頁。不寫就活不下去,這最能說明藝術與痛苦的關聯了。
2 抒情是審美的,也是道德的(3)
孟子說,“君子有終身之憂”,這話用在藝術家身上尤為切合。藝術史證明,藝術家多是有終身之憂的人,他們都有一顆赤子之心,這就註定要終身受累。藝術家又是有所追求、渴求的人,他們憧憬和嚮往真善美,他們見不得和容不得假惡醜,這也必然導致痛苦和憂患。只有渾渾噩噩、不識不知的人才沒有痛苦。基督教的教義說,誰的知識增長誰的苦惱就增加。這話有一定的道理。
從另一方面來說,美的事物本身就含有悲痛的成分。“康德言接觸美好事物,輒惆悵類羈旅之思家鄉。”《管錐編》第982頁。錢鍾書先生指出:“心理學即謂人感受美物,輒覺胸隱然痛,心怦然躍,背如冷水澆,眶有熱淚滋等種種反應。”同②第949頁。這樣說來,藝術家又多了一層痛苦。
但痛苦對藝術家來說,不僅是必然的而且是必須的。痛苦其實是寶貴的精神財富和創作的源泉。一帆風順的人常常是淺薄的,因為思考的機會太少了。孟子說得好:“人之有德慧術知者,恆存乎疢(chèn音趁)疾,獨孤臣孽子,其操心也危,其慮患也深,故達。”《孟子·盡心章句上》。(人之所以有道德,聰明,有本領、才能,經常是由於他們遭到災難。只有那孤臣孽子,他們時時感到不安,考慮禍患深遠,所以才通達。)尼采甚至說:“只有大苦痛才是心靈的解放者。”《快樂的知識·原序》商務印書館1940年版。羅曼·羅蘭也深刻指出:“一切偉大的東西都是善良的,而極度的痛苦則近似於解放。壓迫、侮辱和摧毀靈魂的,只是中等程度的痛苦和歡樂。”《羅曼·羅蘭傳》第136頁。是的,人們常常由於極度痛苦而走向大徹大悟。痛苦是一種深刻的靈魂之苦,從痛苦的深度可以看出個性的深度。只有完備的個性才能經歷痛苦。痛苦是一種神聖的力量,個性在痛苦中向深處發展而走向成熟。一個人洞察自己和時代社會的深度是與他所受痛苦強度成正比的。不曾經歷過精神或心靈鉅變或劇變的人,無異是在生命的戶外徘徊,也許偶爾猜想到幾分牆內的動靜,但總是膚淺的,不切實的,甚至完全是隔膜的。“不曾哭過長夜的人,不足以語人生”,“一切偉大的人是由淚裡生長,從苦惱和窮迫中迸出來的”。《拜倫傳·原序》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羅曼·羅蘭在《貝多芬傳》裡說:“我稱為英雄的,並非以思想或強力稱雄的人;而只是靠心而偉大的人。”“他們永遠過著磨難的日子;他們固然由於毅力而成為偉大,可是也由於災患而成為偉大。”
痛苦使人深沉,痛苦也使人向善。席勒曾說最高的道德*總有痛苦伴隨著。雪萊認為:“我們往往選擇悲愁、恐懼、痛苦、失望來表達我們之接近於至善。”《為詩辯護》。傅雷指出:“辛酸的眼淚是培養你心靈的酒漿,不經歷尖銳痛苦的人不會有深厚博大的同情心。”《傅雷家書》(增訂本)第133頁。宗白華說:“深於情者,不僅對宇宙人生體會到至深的無名的哀感,擴而充之,可以成為耶穌、釋迦的悲天憫人;就是快樂的體驗也是深入肺腑,驚心動魄;淺俗薄情的人,不僅不能深哀,且不知所謂真樂。”《美學散步》第128頁。痛苦使人向善,而向善又往往造成痛苦。痛苦使人愛,也往往來自愛,愛而不得所愛便又陷入痛苦。
在藝術家深沉的哀痛中也有深沉的歡樂。心理學家認為,“情感是複雜的、模糊的”,“即使在最愜意的歡樂和情愛中也包含著痛苦和鄉愁。”《手勢心理學》英文版第36頁。理想的快樂本來就是一種極其近乎悲哀的心情。柏拉圖說,痛感和*是混合在一起的。“有些*只是表面的,而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