爭中,多次遭遇到性命危險,但一直都化險為夷。

這部戲是翁美玲轉入TVB戲劇組後的第一部作品,也是已故著名監製蕭笙的得意作品,雖然翁美玲在劇中只是個配角,但透過這部電視劇的拍攝她積累了寶貴的拍戲經驗,也開始受到觀眾的認知。

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第五章 戀湯(2)

雖然開拍比《射鵰》要早,但《十三妹》直到1986年才在大陸首播。

成名後的翁美玲,越發風姿綽約,一直以青春、活潑、調皮、可愛的形象出現。

在湯鎮業眼中,翁美玲是這樣一個人——

“她其實是雙重性格,可能她敬業,在各方面,在別人面前,因為她專業,所以不會影響別人的工作態度,所以在大群體上她可能很開心。但是她一個人的時候,回到孤獨的時候,她是另外一種性格。所以,就是這樣才會更恐怖,很多人沒注意到,只看到她樂觀的方面,說,不會的,她做人很樂觀。其實她在別人面前一個樣子,背後是另一個樣子,那個樣子是你不曉得的。如果一開始她就讓別人知道她很孤僻,很孤獨的話,如果她不開心別人就會主動靠近她,安慰她,事情也許就可以解決。所以事情就是這樣子,往往很多事情都是陰差陽錯,上天如果這樣安排的話,也沒辦法。”

與湯鎮業的戀情盡人皆知,而她的初戀情人甚至還被炒過是自己的舅父陳景,但這些都只是娛樂大眾的謠傳。按翁美玲自己的說法,她其實在十五歲便有了初戀。這段甜蜜的初戀發生在翁美玲移民英國的前夕,最後只是個曇花一現的回憶,而且有不同的版本。

“在F3的那一年,有一次返學時,我行得太匆忙,把一個男同學的書碰倒了一地,弄得大家很不好意思……遲了幾天,在學校的球場上,我正與最要好的女同學在打球,怎知一失手,球打到一個男同學的頭上,看清楚,原來又是他!”翁美玲這段初戀的相遇版本,是“不打不相識”與“無巧不成書”的綜藝版。另一個版本是,翁美玲的初戀是從教堂開始的。在學生年代,翁美玲已經是個虔誠教徒,每星期總會到教堂望彌撒,風雨不改。其實風雨不改還有別的原因,就是想見見“他”,他是教堂的一個祭司,年紀很輕似乎還是個學生。後來翁美玲竟然發現,這位朝思暮想的“教堂小子”,原來是他就讀學校高一級的同學,而且還是死黨Janet的弟弟。大食會後,兩人有了第一次約會,而也在那時開始,每個晚上總是互通一個電話,有時一講便是到深夜。翁美玲在接受記者採訪談到這段感情時回憶道:“和他的事,我是瞞著母親的,因為母親是一個頗果斷倔強的人,我害怕她會反對。雖然母親從未反對,但我倆的分手原因是母親要送我到英國讀書。當他知道後,他跪在我面前求我不要去,但我知道媽咪的脾氣,決定了的事情很難會改變,我的心實在矛盾得很,但誰也沒料到,他為了我,竟然也向他家人提出往英國讀書。他到了加拿大後,起初每天都有信寄給我,但隨著時間消逝,信也越來越疏,後來我到了英國,他只是在假期時找過我一兩次。再以後,大家也沒再見面了……其實當初在機場看著他乘的機慢慢離開跑道時,我已經有種預感,我倆這段情,會不會像飛機一樣,距離越離越遠,只留下一道深刻的痕跡呢!”

這朵無果的花讓翁美玲的回憶充滿了浪漫的遐思,值得鎖進首飾箱終生懷念,“雖然那時年紀小,尚不知什麼叫做愛情,是一段無花果的故事,但我卻很珍惜這段感情,是畢生難忘的。”

但是翁美玲的初戀故事像偵探小說一樣充滿了懸念,在另一個媒體的報道里,又出現了新的版本。在這個版本中,翁美玲與她的初戀小情人愛得“死去活來”。

“那時芭芭拉(Barbara,翁美玲的英文名)還在香港求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