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太史慈還知道:公孫瓚是把麾下將士置身於虎口,置身於死地,就等著袁紹一方下黑手,而後,公孫瓚奮起反抗,逃離虎口,其過程必然有將士死亡,而死亡的將士又都是生長在幽州本土的,從此,幽州便和袁紹仇深似海,即便將來袁紹如願佔領幽州,也會不安生的,必將遭到當地人捨命的反抗的……如果假以時日,能搞到劉虞和袁紹之間溝通的密信,估計當時幽州的民眾能把劉虞生吃活剝!

當然,這些話,太史慈不能說出來。這樣的言論和他實際的年齡不符合,會暴露他內心真實的其他想法的,會讓公孫瓚提防他的,言多必失,禍從口出啊!畢竟,他不想投誠曹操,也不想歸順公孫瓚啊。

在外人面前,過多的過分的顯露才華,不是一件好事情,這是郭嘉和貂蟬經常向太史慈灌輸的理念。“大象無形,大音若希……大巧若拙,大賢若惡……。”

第一百三十六章 親兄弟公然決裂

長史關靖聽到太史慈有如此深的見解,便不由得多看太史慈二眼。他輕聲向太史慈詢問道:“哦,莫非太史將軍也知道漢高祖劉邦發跡前的典故?!”

“這個嗎,卑職不知,請長史細講!”太史慈不卑不亢的說道。

“哦,是這樣啊,如此說來,太史將軍很關注幽州的局勢啊……”長史關靖說話的同時,同餘光掃了公孫瓚一眼,而後他便用言語吸引太史慈的注意力,用以掩飾他對公孫瓚的暗示,“當初十八路諸侯推翻秦王朝後,西楚霸王項羽論功行賞各路諸侯,而與霸王項羽矛盾極深的劉邦便主動要求到貧瘠的漢中,而不是向其他諸侯一樣,在出生地稱王稱霸!高祖劉邦之所以這麼做,其一,就是想轉移霸王項羽的視線,緩解他們之間的矛盾,其二,就是延續麾下將士的戰鬥力,消除麾下將士的厭戰情緒!……最後的結果傳遞給劉邦麾下將士一個意念:是霸王項羽故意對劉邦為難,讓他們難返故土,由此強烈的思鄉情感,又面對似乎不可能戰勝的對手,令他們保持昂揚的戰意——他們矢志打敗不可一世的霸王項羽,衣錦還鄉!……呵呵,高祖劉邦發跡的事蹟和此時薊侯的謀劃有異曲同工之妙啊!”

公孫瓚知道這個典故,他的表現無動於衷,還是低頭看著軍事地圖;而太史慈還是第一次聽到這個典故,他對關靖默默頷首,不露聲色吸收典故中的營養:透過這個故事,太史慈至少知道了在逆境或者困境中如何消除麾下將士的厭戰情緒,如何持續提升軍隊的戰意和士氣,那就是:一是面對兇險,迎頭而上,將軍隊置於死地,二是運籌帷幄,暫時向強大的對立面低頭,而後合理操作,將軍隊開拔異鄉,遠離故土,之後在運用宣傳教化的手段,潛移默化中將士們的思鄉情轉化為憤怒和仇恨,對強大的敵人的憤怒和仇恨。

有了仇恨的支撐,有了憤怒作為燃料,何愁軍隊有厭戰情緒?何愁軍隊沒有熊熊火焰一般的戰意和士氣?

沉默中門太史慈故作糊塗、故作百思不得其解的模樣對長史關靖拱手錶示謝意,感謝關靖對他的指點。

一會後,公孫瓚重新抬頭看著太史慈,一副欲言又止的模樣。太史慈見狀,急忙拱手向公孫瓚說道:“薊侯,生死存亡時刻,卑職願意為薊侯效犬馬之勞!願意為薊侯赴湯蹈火……請薊侯千萬莫要見外啊……。”

公孫瓚聞言,頗為感動,他出格離奇的對太史慈拱手說道:“太史將軍,本侯也知道你近日在城北和城東之間奔波勞苦,確實需要休息。但是當前軍情緊急……太史將軍,聽令:此刻,本侯命令你帶領麾下將士和二千白馬義從火速奔赴洛河石橋,太史將軍,你的任務就是佔領洛河石橋,確保幽州軍撤退的重要通道!”

一個牧侯能對不入流的將軍拱手施禮,的確令人不可想象。

太史慈對著公孫瓚猛一頓首,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