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6部分(第2/4頁)
章節報錯
州目前主要製造水上飛機。”
“要是讓你們全力生產,你覺得一年產量大概多少?”楊秋繼續追問。旁邊的蔣方震拉拉嶽鵬,悄悄嘀咕:“真要動手了?”
嶽鵬悄悄說道:“德國重返萊茵蘭引發英法震動,但不知為何都沒幹涉,這讓希特勒倍受鼓舞開始拼命擴充軍隊。義大利殺入北非,蘇聯擴軍速度明顯,gc國際又在東歐、南美、我國西北和西班牙屢次鬧事,所以我估計最多也就兩三年的事。”
“呵呵,凡爾賽說二十年,還真是不假。”蔣方震一笑,等待王助的回答。
後者經常來往歐美早已看出世界局勢不妙,所以心裡計算一遍後才說道:“我們目前已經全部採用您提出的基孔制和標準化方法,可以大幅壓縮生產時間。一架空軍j4戰鬥機是3500工時,海軍jz3戰鬥機4200工時,kc…2運輸機1。2萬工時,世博會上展覽的流星…5是3。2萬工時,kc…3是3。1萬工時。按照這些工時標準,正常三班倒的情況下每年大約能製造1萬架飛機。緊急情況還可以將標準件外包,那麼每年1。5萬應該問題不大。”
楊秋不太滿意,他可以忍受造船比不上人家,坦克數量比不上人家,但航空不行!天上的戰鬥光有技術優勢可不行,除非是代差。畢竟在平行世界中,二戰後期零戰在技術明顯不如對手的情況下,依然能取得不少戰績。所以追問道:“如果我想每年達到5萬架,依你看要做什麼準備?”
五萬?!
這個駭人的數字將王助等人嚇了一跳,連蔣百里和嶽鵬都皺皺眉。此時馮如走了出來,他這位國防部空軍裝備主任因為經常跑全國,所以比王助等人還清楚限制航空產能的關鍵在哪裡。“總統,這個我知道一點。。。。。。。”“等等。”話還沒開始說,楊秋打斷後讓辜玉文拿出一本厚厚的筆記本,又拿出筆準備好後一揮手:“你說吧,我記錄一下。”
借這個機會,蔣百里側頭瞄了眼,發現筆記本上密密麻麻寫滿了各種生產數字,一些地方還特意在下面畫了條線。旁邊列舉出解決的辦法。由此可見在戰爭已經可以預見的情況下,楊秋此次全國考察其實是對製造業的最後一次摸底。
等他準備好後馮如開始介紹:“全國能生產航空配件的工廠一共有72家,將標準件發包後每年1。5萬架可以辦到。如果有一年培訓和擴能時間,2萬架也不是問題,所以主要問題還是總裝、發動機、高階工和生產裝置著四項!先說高階工,因為我們製造的大部分都已經是全金屬飛機,機型也越來越大,類似機翼、機身中段、防彈層和起落架的一些部件都需要儘可能一次成型,才能確保堅固。但模壓、鑄造、精密件和發動機製造都需要數量不菲的高階工,這方面我們比歐美還有很大欠缺。其次是製造裝置。目前所有飛機廠都已經擁有5000噸模壓機、鋁合金擠壓和鍛造機,但用於製造大飛機的一萬噸以上裝置不足,三大公司這邊各自只有一臺,要想造大飛機,每家必須再加幾臺。
我的想法是,要是能從今年起先培訓高階工,兩年內裝置到位的話,3到4萬肯定沒問題,更多就要看工廠在管理和運作上是否能擠出產能。其次還要看外包件運輸是否準時、原材料供應、最後就是儘可能減少飛機型號,如果這些都能做到,產能再拔高也是極有可能的。”
楊秋飛快記錄著,心裡暗暗盤算。折中一下。按照每年3萬5千架算,四年就是14萬架,這個數字與平行世界中的蘇德產量差不多。當然,蘇聯產量高也有外部支援和使用大量木質帆布件的原因。自己這邊鋁、鈦等合金產量逐步上升。所以未必需要開倒車來增產。但這個數字和美國妖孽般的近30萬架相比差距還有不小,要知道美國因為動員晚,實際上只有三年。也就是每年近10萬架的規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