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部分(第3/4頁)
章節報錯
地說不出一句話來。
三 楊度為梁啟超的書齋飲冰室題名
每年十一月三日,是明治天皇的生日,法令定為明治節。這一天,日本舉國歡慶。從朝廷到民間,從東京都到北海道,到處都沉浸在節日的歡樂中。日本人民發自內心地感激、崇拜明治天皇,他們把明治天皇比作中國的漢武帝、唐太宗,比作西方的華盛頓、彼得大帝。事實上,明治天皇睦仁也的確是個了不起的大和民族的英雄。
睦仁是孝明天皇的次子。孝明天皇是一個無權的天皇,這並不是他本人的無能,而是整個天皇制度的式微。
早在一千年前,那時的日本國處於平安時代中期,皇族、貴族和僧侶之間長期紛爭。上層爭鬥的激化,引起下層武士的不滿,各地領主便趁機糾集一部分武士組成集團,以控制地方權力。由於各地領主力量強弱不同,集團之間也爭戰不息,相互兼併,形成了各種藩閥勢力。到了平安時代的末期,其中勢力最強的武士領主集團,憑仗武力組成了某種獨立於朝廷之外凌駕於各藩閥勢力之上的權力機構,對各地領主所轄範圍內的領地和領民實行統治。這就是日本歷史上的幕府政治。幕府首領稱徵夷大將軍。在幕府時期,天皇的統治實際上已名實俱亡,大權旁落到以將軍為首的武士集團手中,就連法律法令也完全出自幕府而不出自朝廷。這種制度從一一九二年源賴朝正式建立的鎌倉幕府起,中經室町幕府、安土幕府、桃山幕府一直到德川幕府延續不變。一八六七年孝明天皇死去,十六歲的睦仁即位,稱為明治天皇。
那時,德川幕府的統治走到了它的末期,各地的暴動如火如荼。明治元年,以大久保利通、西鄉隆盛為代表的倒幕勢力發動宮廷政變,以睦仁的名義迫使德川幕府交出政權,宣佈廢除幕府制度,成立天皇政府,實行王政復古。
在這場改變日本國命運的鬥爭中,年輕的明治天皇充分顯示了傑出的政治家才幹。他緊緊地依靠一批新生的政治力量,全面敞開國門,徹底地向西方強國學習,自上而下推行新政,提出了富國強兵、殖產興業、文明開化三大政策,又採取了版籍奉還、廢藩置縣、地稅改革等具體措施,進而頒佈帝國憲法,召開帝國會議,短短的二十幾年,便使得日本奇蹟般地強盛起來,居然在甲午年海戰中打敗了大清王朝。日本人民為引導他們走上強國之路的明治天皇而自豪,年年在天皇生日這天,為他舉杯祝福。
今年是天皇的五十二歲,祝福他萬壽無疆的各種標語張掛於高樓大廈、竹籬茅舍、大街小巷、車站碼頭。不少飯店旅館,在明治節這天免費供應吃住,也有許多車輛船隻,免費為行人使用。大和民族這種強烈的民族感,使得旅居此地的千餘名炎黃子孫深深敬佩,同時也為麻木不仁、一盤散沙似的祖國而慚愧。
楊度、楊鈞和王代懿一早乘坐的信野號,便是一輛免費運送乘客往來東京至橫濱的客車。三郎舅在車上談起明治節的感受和對東京的印象,無不感慨萬端。代懿對陸軍大學精良的武器讚不絕口,對學校嚴格的軍事生活至今仍不能習慣,出國前白白淨淨的漂亮書生,現在變得黑瘦多了。楊鈞天性對政治不感興趣,在弘文學院絕大部分留學生激昂慷慨談論救國救民方案的時候,他只是偶爾聽聽,從不多發表意見,更多的時間是用於看書、觀察。他喜歡讀文學藝術方面的書籍,好觀察東京的民風,尤其對東京人的整潔、街道的乾淨、居室的雅緻極為羨慕,常說一個國家富不富裕,先看它的環境是不是清潔。中國的貧窮,首先表現在它的髒亂上,哪天不見髒亂了,哪天就真的富裕了。楊度則總是談這樣一個題目:為什麼推翻了德川慶喜,將政權交給睦仁之後,日本國就可以推行新政,實行維新變法呢?他的結論是:看來一個國家的富強,依賴的是英明而強有力的君主。
三人在車上旁若無人地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