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續同當年親身參與新聞調查的人溝通交流,又檢視了大部分資料之後,墨菲開始撰寫《聚焦》的劇本大綱,這次劇本跟以往完全不同,更是與《黑暗之城》有著天壤之別,劇本中所有的一切基本不可以有誇張之處,所有的內容都要符合事實,並且經得起任何人和機構的調查。

雖然電影必然有適當的藝術誇張,墨菲過往也執導過根據真人真事改編的影片,但那些題材遠比不上這一部嚴肅。

要知道,電影中以反派面具出現的可是如今的天主教會!如果未來的影片中存在不實的情況,必然會在天主教的攻擊中淪為笑柄!

這可不是墨菲想要的結果。

所以,編寫劇本的過程中,墨菲始終秉持著一個原則,足夠客觀。

墨菲的劇本就如同為當年《聚焦》特稿小組的活動做了個特寫報道,一步步帶領人們接近真相。

其中的內容完全是當年情形的再現,比如在調查的這一過程中,記者們不是沒有遇到困難:公關部門特別提醒,小心觸怒佔據《波士頓環球報》百分之五十三的天主教徒訂戶;教會勢力強大,上層人士不願撕下虛偽面紗,搞得太不體面;記者個人信仰的動搖,直面許多他人痛苦的沉重壓抑,忙碌工作對婚姻的影響;甚至還有新聞業本身的殘酷——小組在調查取證的收尾階段,趕上了2001年的“9?11”,更“大”的新聞逼迫記者不得不抽身去報道更“重要”的新聞,一邊向聯絡的受害者解釋道歉,同時還要提防被同行嗅出苗頭,搶走報道的先機……

煽情絕對不適合這部影片,以客觀的立場揭示當年存在的事實,也更加有力量。

沒有客觀存在的內容那叫汙衊,而不是反擊!

整個劇本大綱,墨菲幾乎剔除了戲劇性,完全平鋪直敘,沒有刻意醜化那些犯罪的神父,也沒有罪惡的刺激畫面。

比如他在寫下劇本一個場景戲份時,女記者薩夏挨個探訪涉案神父,吃了不少閉門羹,冷不丁遇到一位面容慈善的老神父,毫不設防的承認自己猥褻過男童,並平靜地說“我自己也從來沒有在這件事中感到過快樂。”

現實中所有的神職人員對此事都諱莫如深,只有這名叫羅納德?帕奎因的神父,公開承認了他所做過的事情,正如劇本中他講述的那樣,帕奎因自己少年時也曾被一位天主教神父強姦。

這些都沒有煽情,更不會去批判,而是客觀的展現在觀眾的面前。

面對如此嚴重的情況,根本不用劇本,不用導演,也不用最後的影片下結論,觀眾足以判斷善惡對錯!

同樣,墨菲也不需要有英雄主義的宣講,更不需要通常同題材商業片中的陰謀與險情;即使有人質問幾年前就把資料寄給報紙了,當時為什麼不作為?也不是想象中可能的反轉:“聚焦”小組的編輯羅比羅賓遜,最後發現當年正是由於自己的疏忽,漏掉了信源,讓可能的報道遲到了7年——真實呈現即使優秀如此的記者也會犯錯。

他在劇本中所使用的最大的衝突,不過是記者邁克找到了最關鍵的證據,心急的向組長請求發稿,後者壓住他急切想伸張正義的衝動:更大的真相在後面,深入報道不能只是引起騷動,如果教會以個別案例道歉了事,不會帶來社會實質的改變,而他們的新聞野心是“對付整個體系”。

耗費一個月的時間搞定劇本大綱之後,墨菲再次將斯坦頓工作室的編劇小組招入到了專案當中,繼續以集體的力量來充實劇本。

即便是這種非常嚴肅的題材的影片,最終也擺脫不了好萊塢流水線的命運。

用流水線工廠的概念來說的話,一部影片的生產工藝需要經過多個“流水”程式,包括有編劇、導演、演員、攝影、錄音、道具、服裝等部門,而每個部門又有更加精細的劃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