嶽旁邊做跟班,卑躬屈膝,處處低人一等的的屈辱時光。

在這個“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的社會里,孫秀要躋身上流社會是多麼的艱難,每次的中正品評人物他無疑都落榜。

直到那個男人的到來——王衍。

作為琅琊王氏的王衍,此時早已位高權重,朝廷下令其作為中正來琅琊郡內選拔人才。

中正選拔人才方式是曹魏時代中書令陳群發明的,現在看來就是兩漢的“察舉制”與“月旦評”的改良版。

中正選拔人才一般分為三個步驟,第一是對人物品行的評定,統稱為“行狀”,品評的內容很簡單,如“天材英薄”等。

這比發明“月旦評”的許劭評品的字還要少;想當年,許劭評論曹操還用了“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十多個字呢。

第二是對家世的品評,這不知道刷掉多少人咯。特別是像孫秀這類人,什麼家世也沒有,雖然能力出眾,但一直沒有晉升的機會。

最後一步才是定品,定品分為上三品,中三品,以及下三品。

只有中中以上的品級才能被朝廷聘為官。

本來這樣的制度是為了讓底層的寒門子弟有能夠施展抱負的機會,但隨著司馬家的上臺,九品中正制開始變味。

以“行狀”為主的品評方式開始轉化為以“家世”為主的轉變,這也導致了許多朐涵珠璣的人無法向朝廷施展才華,而一些酒囊飯袋卻在職位上尸位素餐。

這樣本末倒置的方式造成了“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的社會選拔人才的背景。而孫秀就是這樣的,在底層苦苦掙扎許久後,他終於等到了王衍。

作為王衍的同鄉,孫秀極力地賣弄自己那關於“道”的才華,這讓王衍眼前一亮,覺得這個人有點意思,於是在品評上,也給了一箇中上的品階。

對於孫秀來說已經是最大榮幸了,他被提攜成了王衍的人,由於做事爽利,又能察言觀色,他很快成為了新五斗米教的骨幹力量。

王衍對其委以重任,並安插在趙王司馬倫身邊作為眼線。

是的,孫秀抓住了這樣的機會,他要逃離這“貌比鄭子,才分子建”的魔爪,在他麾下,每日不僅承受他語言上的凌辱,夜晚還要被呼來喚去的端夜壺,真是痛苦至極!

這口氣他要記在心裡,“總有一天等我翻身後,滅你三族!”孫秀暗自發誓。

此時的他朝登紫陌,暮踐紅塵,不只一日便到了牂牁郡且蘭國境界內。

且蘭國,商周以來便有人在此居住,他們是九黎部落的後裔,蚩尤與軒轅在涿鹿中戰敗後,一部分歸順了軒轅,但有一部分不願臣服,流竄到此聚居成了三苗氏,繁衍至今,分化成了許多民族,但以苗族居多。

這裡的國主,其實就是一個類似太守的官職,他殷勤地接待了孫秀。

“鄙地人稀物疏,蠻橫夷行,不通王化,倘若禮節不周到之處,還請上使見諒。”

一位頭裹黑巾,白髮長鬚的老者對著孫秀恭恭敬敬道。

“哎,無妨,只是叨擾了諸位。”孫秀也客氣道。“容屬下冒昧地問上一問,不知上使來此所為何事?”

“實不相瞞,為那兩半山忽然驚現的‘蛟龍木'而來?不知國主對此事是否瞭解?還請傾心告知。”

國主聽聞,臉色大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