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人,因為質疑一些人們習以為常的事情得到的通常不是答案而是斥責。有一天,我們學習了一篇關於烈士英勇就義的文章,一個成績不好的男生問老師:‘既然烈士已經犧牲了,那作者是怎麼知道烈士犧牲之前的心理活動的呢?’老師在全班同學面前批評他不尊重烈士,學習態度不端正,難怪只能坐在最後一排——那時班裡的座次是按照學習成績排列的,成績不好的學生,不管視力和身高如何,都只能坐在後排。老師說完那句話之後,那男生不好意思地撓著腦袋笑了,其他人也笑。就好像老師說的話是理所當然,作者知道烈士的心理活動是理所當然,那個男生因為成績不好而坐在最後一排也是理所當然。

我想這個世界上應該是存在著一些既定的規則。人們大部分情況下都只會習慣性地接受那些規則,而從不去質疑規則的合法性。我想如果我們一開始被告知2+2等於5,現在也不會有多少人提出異議。因為提出異議者會像那個男生一樣,不止被規則制定者懲戒,也會被遵守規則的人排斥。

因而大多數人都會遵守那些規則,並且循規蹈矩地坐在自己被分配的那個位置上,就像那個男生一直坐在教室後排的位置,窮人一直住在破舊的屋邸,未受教育者從事薪酬卑微的體力勞動,衣衫不整者只能流浪街頭。因為銀行拒絕窮人,大公司拒絕未受教育者,高階俱樂部拒絕衣衫不整者。

除卻一處場所——那就是大學。只有在這裡,人們不會因為貧窮、落魄、或者衣著寒酸而被拒絕和驅逐,也只有在這裡,人們擁有說出2+2=4的權利。'2'這是一個自由之地,容得下所有的生活方式,也容得下所有奇異思想的生長。

我是否曾經說過,我一直在尋找一間上鎖的房間,那對我來說不止意味著隱私、避世,更是一種心理上的安全感。因為我是一個無法在任何一個圈子裡生存的人,而大學卻透過書籍和圖書館為我開啟了一個世界,讓我可以將自己鎖進一間房,對門外的一切不聞不問,而且不會因此遭受非議和指責。這也是我為什麼在兩年之後又重新回到了這裡。說到底還是一種逃避吧,這答案好像並不能回答你的問題。抱歉。

寫到這裡時,我突然想起了昨天在一個演講中聽到的一句話:‘世界上一半的夢想是在大學裡破土而生的,雖然未必開花結果,但成長的姿態卻依舊動人。’嘉文,你有自己的夢想嗎?有想要為之堅持一生的事情嗎?我並沒有,我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所想的事情都只是怎麼生存下去而已。從前,我每天晚上都會刻意留一點沒有完成的小事,比如:一件沒有洗的衣服,一本沒有讀完的書。因為只有覺得明天還有不得不去做的事情,才能打消‘像我這樣的人乾脆死了算了’這種念頭。可是,從我們第一次站在走廊裡談論俄國小說的那天起,我好像不再需要將生存的意義維繫在那些未完成的小事上了。我平生第一次開始期待明天的到來。

嘉文,請原諒我吧,你是我虛度的人生中交到的第二個朋友,也是我目前唯一的朋友。所以,你原諒我吧。

沈青。”

作者有話要說: '1' 葭月:指農曆十一月。這三句是嘉文以575格式仿作的俳句。

'2' 出自喬治。奧威爾的《1984》:“自由就是說出2+2=4的權利。”

☆、十七(4)

那天早晨,嘉文醒的很早。毋寧說,他幾乎一夜未能成眠。

昨夜他雙手顫抖地讀完了沈青的信之後,心情再也無法平靜下來,心臟因喜悅而狂躁跳動。他捧著那封信走到矮桌前坐下,將信紙平平整整地鋪展在桌上,幾近貪婪地又讀了一遍。他讀得很慢很仔細,即便是不小心遺漏了句子裡的某個標點,他也會停下來再將那個句子重讀一遍。他一邊讀,一邊揣摩著她真摯而懇切的語氣措辭。讀到最後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