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車輪前進妄想扭轉的丑角色只有袁世凱適合扮演,而這類丑角自然最後是以身敗名裂而告終。

同時歷史又一次證明,任何一個不顧社會歷史發展要求,違背廣大人志倒行逆施的人,無論他有多大的權利,有多麼驕橫跋扈,最多隻能顯赫一時,最後的結果必然是被拋入歷史的垃圾堆之中。

就在李寧宇這邊準備迎娶德國路易斯公主的前一天,袁世凱麾下所謂的國會,所謂的民眾請願團(其實就是一群花錢僱來的乞丐請願團)、還有所謂的籌安會和所謂的各省國民代表的強烈推戴下,袁世凱開始了他恢復君主制的行動。

假情假意的多次揖讓,袁世凱以為自己建立中華帝國的願望得以實現,就在他準備施行君主立憲政體,把南京總統府改為新華宮的時候,遠東集團在順天意,應民心之下,開始了三面合圍之勢。

新帝登基自然要去天壇祭天,但袁世凱就是死在祭天的當天,不過有一件事袁世凱算是做到了,起碼他當過一會皇帝,而李寧宇一生都沒有成為皇帝,不過用李寧宇的話,志向不同不相為盟。

第四三六章:太過突然也太必然

在天壇開槍擊斃袁世凱的人,毋庸置疑自然是遠東集團派出的情報特工人員,與此同時也秘密逮撲了,正在南京城內春風得意的蔣中正。

這一切似乎太過突然,可卻也太必然。

這次天壇事件以後,北洋將領段祺瑞、馮國璋通電全國表示不滿袁世凱的自立為帝,讓袁世凱的餘下黨羽立即恢復國會。

但此時蔡松坡率領的南亞兵團、孔小平率領的東北兵團、張作霖率領的中路兵團,已經從三面同時出兵,福建、浙江、山東宣佈獨立參戰,發動護國戰爭,討伐北洋軍閥集團,第二天貴州、廣西先後相繼被遠東南亞兵團攻破,然後響應護國戰爭同時起兵討伐北洋軍閥。

雖然事後,袁世凱的餘黨恢復了中華民國的年號,但是卻妄想企圖依靠團結北洋勢力,壓制遠東三路大軍的力量,可是他們卻錯誤的估計了遠東的能力,袁世凱之所以敢妄自稱帝,其中最嚴重的就有蔣中正偽造報紙,讓袁世凱以為小日本、美國方面十分支援他稱帝。

再加上外東北地區的第二次東北戰爭爆發氛圍,所以袁世凱死了不知道,一切都是李寧宇早就設計好的局。

遠東兵團之所以在外東北地區連連後退,那是因為一種戰略後撤。

首先沙俄帝國的陸軍兵力卻是很多,足足是遠東兵團的五倍,大約270萬人,所以李寧宇命令彭德採取戰略撤退,主動放棄一些外蒙古、外東北地區的城市,但之前已經將戰略物資和百姓全部轉移,而沙俄帝國獲取的都是一座座空城,卻需要不斷留下大量兵力去守城。

在加上沙俄帝國這些年的不斷強行徵兵,卻無法保障前線部隊的生活物資補給,很多士兵都是帶傷帶病,毫無戰鬥士氣,而遠東兵團天天積極備戰,士氣高昂物資充沛,同時沙俄士兵很多都是抓壯丁而來,遠東軍團卻是人人自願入伍,全家集體參軍。

在北京天壇事件中袁世凱斃命,按照袁世凱修改過後的大總統選舉法,王士珍找出了袁世凱留下的繼承者提名,為黎元洪、段祺瑞、徐世昌三人。

但為了爭位置最後三方互不妥協,這就給了遠東兵團絕好的時機,遠東南亞兵團隨後以貴州、廣西南線根據地,分別向雲南、廣東挺進,中路兵團以福建、浙江為根據地向,江西、安徽、上海挺進,北方兵團則是以東北三省和山東為根據地。

制定的作戰策略為“打倒黎元洪、消滅段祺瑞、解決徐世昌”,同時實行各個擊破,各個消滅原則。

在遠東三路大軍大舉進兵各地的時候,東北野戰集團軍在彭德的率領下,開始了第一次大規模向沙俄帝國陸軍進攻,對於遠東集團這次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