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0部分(第2/4頁)
章節報錯
因之。雍正十二年,為直隸州。泉州德化、延平大田割隸。東北距省治四百十里。廣百八十五里,袤百八十八里。北極高二十五度一十八分。京師偏東一度一十八分。領縣二。西北:大鵬山、雪山。東:崑崙。東南:花石。西:陳巖。西南:龍山。北:浮空。東北:樂山;雪山,桃溪出,為陳巖溪,合錦溪為埔兜溪,左合新田溪,又東逕東平山為洑溪,左合冷水坑水。又北,東為磁灶溪、石鼓溪,合龜龍溪,又東為州前溪,留灣溪,左合新溪支津,又東南與小姑溪併入南安。新溪出西北天馬山,其經流東入仙遊。西北熊田溪自德化入,屈西南為碧溪,右合上窯水、南洋水,其西洞口溪,併入安溪。黃坂鎮。德化難。州西北三十里。治龍潯山南麓。北:繡屏。東北:石牛。東:龍門。東南:天馬。南:雙魚。西:五華。西北:戴雲,滻溪出,為東埔水,會李山水,南,西為白泉溪;又南,右合黃洋溪、花橋溪,為石溪、蘇溪、塗坂溪,右合龍潭水,左蓋竹溪、郭坂溪、丘店溪,又東為西門溪,至城南,是為滻溪。右合大云溪、黃斜溪,左丁溪。又東北,左合龍門溪,右碧潭水,至高漈。左合龍潭水及上云溪,又東北逕岱山,左合南埕溪,折西北,左合盧溪,又東北入永福。西北小尤溪、錦屏山水、湯嶺水,分入大田、永春、尤溪。東北石牛洞水,入仙遊。內洋鎮。小尤、楊梅諸廢巡司。大田簡。州西北二百六十五里。南:大仙山。西南:臺閣。東:銀瓶。東南:文筆。北:雙髻。東北:白鶴。縣前溪上承小尤溪,東南自德化入,合龍背嶺水為梓溪。又西北,左合小坑水,折東北為湯泉溪,至城南,匯為塔兜潭。又東北逕京口,右合仙峰溪,左上華水,至漈頭,英果溪合渡頭溪自其西來會,又北入尤溪。西南沈口溪,入寧洋。其南武陵安水入漳平。有桃源巡司。花橋廢司。
……
國學網站推出後一頁前一頁回目錄回首頁後一頁前一頁回目錄回首頁志四十六
地理十八
△臺灣
臺灣:古荒服之地,不通中國,名曰東番。隋開皇中,遣虎賁陳稜略澎湖三十六島。明嘉靖四十二年,海寇林道乾掠近海郡縣,都督俞大猷徵之,追至澎湖,道乾遁入臺灣。天啟元年,閩人顏思齊引日本國人據其地。久之,為荷蘭所奪。清順治十八年,海寇鄭成功逐荷蘭人據之,偽置承天府,名曰東都,設二縣,曰天興,曰萬年。其子鄭經改東都為東寧省,升二縣為州。康熙二十二年討平之,改置臺灣府,屬福建省,領縣三。雍正元年,增置彰化縣,領縣四。光緒十三年,改建行省。光緒十三年九月庚午,閩浙總督楊昌濬、臺灣巡撫劉銘傳會奏,略雲:“臺灣疆域,南北相距七百餘裡,東西近者二百餘裡,遠或三四百里,崇山大溪,鉤連高下。從前所治,不過山前迤南一線,故僅設三縣而有餘。自後榛莽日開,故屢增�治而猶不足。光緒元年,沈葆楨請設臺北府、縣以固北路,又將同知移治卑南以顧後山,全臺官制,粗有規模。然彼時局勢,未聞擇要修舉,非一勞永逸之計也。臣等公同商酌,竊謂建置之法,恃險與勢,分治之道,貴持其平。臺省治理,視內地為難,而各縣幅員,反較多於內地。如彰化、嘉義、鳳山、新竹、淡水等縣,縱橫二百餘裡、三百里不等,倉卒有事,鞭長莫及。且防務為治臺要領,轄境太廣,則耳目難周,控制太寬,則聲氣多阻。至山後中、北兩路,延袤三四百里,僅區段所設碉堡,並無專駐治理之員,前寄清虛,亦難遙制。現當改設伊始,百廢俱興,若不量予變通,何以定責成而垂久遠?臣銘傳於上年九月親赴中路督剿叛番,沿途察看地勢,並據各地方官,將境內扼塞道里、田園山溪,繪圖貼說,呈送前來。又據撫番清賦各員弁將撫墾地所陸續稟報,謹就山前後通局籌畫,有應添設者,有應改設者,有應裁撤者。查彰化橋孜圖地方,山環水衤復,中開平原,氣象宏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