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6部分(第2/5頁)
章節報錯
錦方,有模有樣地照看著嬰兒車裡、翁菁晶今年所出的錦萬,錦幸,錦方手裡還拿著名字比自己少一點的錦萬的奶瓶,不時地輕輕搖晃一下。
如果現在是暑假的話,這裡肯定還要再為女船王克里斯蒂娜所出的錦龍,錦鳳、錦呈,錦娜多擺四個小板凳。
響鑼不用重錘敲,唐煥當然明白大家擺出這樣的陣仗,想要表達什麼意思——平日裡再怎麼荒唐都罷了,可沒必要還作到北極去吧。看一看,你是如何地拖家帶口!
唐煥打了一個哈哈,“沒有必要三堂會審吧,我只是和記者順嘴一說而已。”
錦明晃了一下手裡的籃球,插嘴道:“爸爸,你這麼滿嘴跑火車不要緊,股市上一下子蒸發了幾十億美元。”
唐煥沒好氣地揮了一下手,往外轟趕道:“你們這幫小不點,都到這裡湊什麼熱鬧?趕緊玩去。”(未完待續。)
第0799章 敢炸我的船沒那麼簡單
……
大唐移動通訊公司將lin廣播公司的蜂窩電話運營牌照收入囊中後,進一步鞏固了自己全美第一大蜂窩電話公司的龍頭地位。
媒體自然極為專注這一重大業界動態,但這還不是重點,而是各個蜂窩通訊運營公司燒錢的瘋狂程度。
從美國聯邦通訊委員會1983年正式發放蜂窩電話運營牌照開始,到現在已經有五年多的時間了,該領域內的一些資訊,自然沒有秘密可言了。
比如,最能形象地衡量成本投入和價值產出的標準,即每個“人頭”的分攤價格,可謂是概念深入人心了。
《華爾街日報》對此展開分析的一篇文章,標題極為醒目——《位置、位置、位置》,裡面指出,大唐移動通訊公司為了拿到紐約這個“位置”重要的地區的蜂窩電話運營牌照,所支付的每個“人頭”的成本高達365。5美元。
要知道,美國聯邦通訊委員會剛開始發放蜂窩電話運營牌照的時候,包括各個地方貝爾公司在內的業界強者,態度狐疑,直接導致牌照競爭不那麼激烈,當時每個“人頭”的平均價格大致為4。5美元。
隨著蜂窩電話系統商業前景的逐步明朗化,牌照競爭開始激烈起來,到了1986年的時候,每個“人頭”的平均價格漲到了大約20美元。而西南貝爾在同期的某些收購當中,為每個“人頭”支付了40美元。
再往後,牌照的“人頭”成本,做為紛紛開始正式運作的各家蜂窩電話通訊公司的重要財務資料,變得越來越諱莫如深起來。
但已有的這些情報,足夠說明問題了——大唐移動通訊公司為了擊退所有競爭對手,以拿下lin廣播公司的蜂窩電話運營牌照,給出了堪稱瘋狂的價格。
大家如此不計成本地跑馬圈地,自然有真實的利益驅動。
早在1981年,還沒有被拆解的美國電話電報公司,曾經對蜂窩電話在美國的潛力進行了一次官方評估,其結果認為,要到2000年的時候,其使用者數量才能超過100萬。
實際情況呢,目前蜂窩電話的使用者數量,就已經突破100萬了。
如夢方醒、反應過來的投資者們,沒有閒暇再去計較當初掌控整個美國通訊業的巨無霸——美國電話電報公司,為什麼大失水準地得出如此愚蠢可笑的評估結果了,如何奮起直追地分上一杯羹,才是最重要的。
在這種情況下,蜂窩電話業務的前景在美國自然越來越被看好。當然了,前提是,你能像大唐行動通訊公司那樣燒得起錢;如果不具備那個實力,就趕緊學學lin廣播公司,高價出售,瀟灑離場;否則的話,就像麥考蜂窩電話公司那樣,不上不下地尷尬吊著。
不用財經媒體多費口舌賣弄,普通人就都明白,有著美國首富做後盾的大唐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