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煥吃驚的是,這個著名的廣告,出現的時間明顯提前了差不多一年的樣子,但仔細想一想,他就釋然了,ibm都發招了,無知者無畏的喬布斯,自然要彪悍一把。

唐煥隨手拿起了電話,打給了馬庫拉,“邁克,今天《華爾街日報》上的廣告我看到了,創意不錯。”

“那是史蒂夫的主意。”馬庫拉一邊回答著,一邊想起了之前喬布斯來要廣告經費的情形,要不是對方說了一句“看看唐煥在莫斯科奧運會上怎麼吸引別人目光的”,自己還真不見得同意如此譁眾取寵的方案。

“今年僅廣告預算費用這一項開支,就比去年增加了一倍,達到了450萬美元,但還是眼見著超支了。”馬庫拉無奈地嘆了一口氣。

“酒香也怕巷子深嘛,喬布斯的思路是對的。”唐煥哈哈一笑,“個人電腦的定位,更接近於電視機這樣的消費品,ibm那種以大客戶為中心的傳統營銷方式,不適合這個新興行業。”

聽到唐煥如此分析,馬庫拉的心裡總算輕鬆了一些。“那就看看廣告效果如何吧。”

唐煥微笑著放下電話。自言自語了一句。最起碼博人眼球足夠了,投資者們對蘋果的印象也會更深一些。

至於被人譏諷為自不量力還是吹捧為志向遠大,那就要等到將來勝負已分之後,才會有意義了。

看著面前的《華爾街日報》,唐煥忍不住手癢,才思如湧,拿起筆來寫下了一個直白的標題,“個人電腦能幫我們做什麼事情”。

自從大型計算機誕生以來。計算機的主要客戶就是國家,隨後開始被大型企業採用,使用這種昂貴裝置的權利,往往在某種程度上代表了一種特權。

等到1970年代,小型計算機乃至計算器的興起,中小企業才開始親身感受到此類科技所帶來的實惠。

當那些思想前衛的人士,推出個人計算機這個玩具的時候,儘管他們嘴裡不停地說著,它會做很多事情,但實際上就是一套非常含糊的說辭而已。心裡根本沒有個譜,要不然也不會等到唐煥去年推出電子表格軟體。從而在矽谷迅速崛起了。

唐煥在這篇文章裡,結合原本時空裡1980年代的背景,好好地預測了一下個人電腦的能力,從電子表格、文書處理、資料庫開始,擴充套件到影象處理、電子出版等等領域,每一個用途就會隨之誕生若干新型職業。

這一連串的描述,頓時讓個人電腦的形象具體而生動起來,算是變相地給即將上市的蘋果電腦吶喊助威了。

唐煥將這篇稿子交給手下,看能否投給《華爾街日報》,自己則動身來到了香江。

……

九龍塘,廣播道63號,tvb總檯大樓內。

風姿綽約的趙雅之,一邊朝著兩個討好地叫著“芝姐”打招呼的職員微笑示意,一邊走進了電梯,將竊竊私語的背後議論擋在了外面。

……

“都說離了婚、帶個拖油瓶的女人,日子不好過,可你看看人家,反而步步高昇了。”

“你知道什麼,她是找到靠山了,要不然最近周大福的廣告,為什麼非要指名點姓地讓她來拍?公司裡的一線花旦可是有好幾位呢。”

“我說她怎麼最近架子越來越大了,好多電視劇的角色都說不喜歡,乾脆地推掉了,方小姐還得給她面子,原來是上面有人了。”

“嘻嘻,你個小八婆,別說那麼露骨,留點口德。聽說她入股了一家服裝公司,自然用不著和別的藝人那樣,辛辛苦苦地拍戲了。這個工作就是表面上風光而已,要是需要趕進度的話,熬夜加班是經常有的事情,女人很容易因此變老的。”

“要是條件合格的話,就算辛苦我也願意去拍戲,說不定也能有機會找個有錢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