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海彼岸(6)

魯迅還描寫了在這次勁氣亙天的鏖戰中,斯巴達軍中只有一名因為眼睛有病未能參加戰鬥計程車兵得以生還。然而,他的妻子卻因為他未能為國戰死而感到極度羞恥,她憤怒地說:“生還者非我夫”,“願歸者其鬼雄”,死諫丈夫,再赴疆場。魯迅為斯巴達女子這種與國家同生死,與敵人不共戴天的精神而深深感動,無限感慨而說:我今掇其逸事,貽我青年。嗚呼:世有不甘自下於巾幗之男子乎?必有擲筆而起者矣。 身處異國的魯迅,對於祖國的興亡寄以多麼熱切的關懷啊!魯迅的這篇情感激越的文章,得到愛國的同學們的熱烈共鳴,其中有些警句還在他們中間傳頌。這篇文章,是他文學才能的最早的表露,也說明他很早就注意救治國民靈魂的問題,他以後轉向文學救國的道路並不是偶然的。

為了喚起祖國人民奮發圖強,除弊改良的思想,魯迅又撰寫了《說》。

如果說《斯巴達之魂》是魯迅公開發表的第一篇文學作品,那麼《說鈤》則是魯迅第一篇公開發表的科學論文。1903年10月發表的這篇論文,不僅及時地介紹了居里夫人發現鐳這一最新科學成果,表現出青年魯迅努力跟蹤世界先進科學的足跡,而且也顯示出他是富有思想家的才華的。他不是一般地介紹發現鐳的過程,而且挖掘了這個過程的不平常的思想意義,他在論文的開始就提出一個發人深思的問題:“此新原質以何因緣,乃得發見?”在回答這個問題時,他一方面說明居里夫人本人的“偉功”,另一方面說明鐳的發現乃是“X線之賜” 。他努力闡發這個思想:除了科學家個人的努力之外,如果沒有前人的科學成果,沒有X射線的發現,也就不可能有鐳的發現。他看到了科學發展的繼承性的真理,並預言由於這個新元素的發現,思想界大革命的浪潮可能會得到日益磅礴的發展。這種思想活潑的科學論文向人們說明:他後來轉向思想王國,成為一位卓越的思想家並不是突然發生的。

魯迅除了撰寫自然科學的文章之外,還開始翻譯科學幻想小說。

科學小說在當時的日本十分盛行,這對那時我國的社會革新家們產生了很大影響。梁啟超在橫濱創辦《新小說》時,就以章回體小說的形式首先譯載了凡爾納的《海底旅行》。這種別開生面的小說體裁,給來自中國大陸的留學生以濃厚的新穎感。魯迅當時也追隨這股風氣,著手譯述科學小說。他開始是根據日本井上勤的譯本《九十七小時二十分鐘月球世界旅行》,用章回體小說的形式改作了凡爾納的《月界旅行》。他把這部十四回的小說書稿,賣給東京進化社出版,得了三十元稿酬。兩個月後,他所譯述的另一部凡爾納的科學小說《地底旅行》也發表了。此外,還翻譯了《北極探險記》,在譯法上魯迅大膽創新:敘事用文言,對話用白話。他託蔣觀雲把譯稿介紹給商務印書館,但是,編者不但不用,反把魯迅大罵一通,說是譯法荒謬。寄來寄去,沒有人要,後來連稿子也不見蹤影了。

魯迅對科學小說表現出這麼高的熱情,是因為他認為這種體裁的小說與當時充斥於中國市場的偵探小說、言情小說相比,可真是一種“超俗”之作,他在《月界旅行?辨言》中說:“至小說家積習,多借女性之魔力,以增讀者之美感,此書獨借三雄,自成組織,絕無一女子廁足其間,而仍光怪陸離,不感寂寞,尤為超俗。” 自然,魯迅是想透過這種生動活潑的“超俗”作品來促進國人的維新,對於這一宗旨,他也闡述得十分明白:“蓋臚陳科學,常人厭之,閱不終篇,輒欲睡去,強人所難,勢必然矣。惟假小說之能力,被優孟之衣冠,則雖析理譚玄,亦能浸淫腦筋,不生厭倦。……必能於不知不覺間,獲一斑之智識,破遺傳之迷信,改良思想,補助文明,勢力 之偉,有如此者!我國說部,若言情談故刺時志怪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