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顯對於蘇寧的說法不太理解,一個偌大的西域都護府自然是為了管理西域,然後向西開拓大唐的疆土,和吐蕃有何關係?據說吐蕃在此次戰爭中還立下了功勞,馬上就要通商了,一大批商人都湧到縱橫司門口請求參與通商,把縱橫司給堵得水洩不通,杜如晦都上表讓李二陛下幫忙了。

蘇寧嘆了口氣說道:“你知道這一次吐蕃是在什麼情況下和大唐合作的嗎?那之前大唐和吐蕃交戰兩次,第一次是派了一千突厥騎兵試探吐蕃騎兵的戰鬥力,吐蕃方面也是一千人,結果突厥騎兵只有五十個人逃了回來,其餘的人全部戰死,吐蕃騎兵損失六百人,可以看出來吐蕃騎兵的戰鬥力強於突厥騎兵。

第二次是大唐三千鐵騎在任城王的帶領下和吐蕃三千騎兵交戰的,任城王表示吐蕃軍隊及其悍勇,將領更是武藝精湛,最厲害的一個五個軍事大學學子圍攻他都拿不下,戰死一個傷了四個,任城王親兵死傷殆盡,遂親自上前與之搏殺,廢了好大的功夫才將他斬於馬下。

這一仗大唐騎兵戰死一千三百多人,雖然全殲吐蕃三千騎兵,卻也算不上大勝,軍事大學學子損失了四個人,你也該知道軍事大學的那些第一期學子是多能打,要說五個人圍攻一個,估計軍事大學裡面的那些將軍都不敢誇海口能全身而退,就不提其他的損失了。可是這些吐蕃人的悍勇,超乎我們的想象。

但是悍勇不可怕,即使勇如呂奉先,不照樣死於小人之手?最可怕的是智謀,吐蕃統帥叫做祿東贊,是吐蕃的一個貴族,吐蕃贊普松贊干布的親信,就是他在吐蕃騎兵全軍覆沒之後立刻提出和大唐講和,為此甘願付出吐谷渾可汗以下數百貴族和三萬俘虜,加上吐谷渾全境和所有人口。並且還答應賠償給大唐一些財務。表示吐蕃對戰死的大唐將士的撫慰。

要知道,吐蕃苦寒之地,能有多少兵馬?舉國之兵大抵也就二十餘萬的樣子,此次一戰。三萬吐蕃兵損失了一大半。只剩下一萬多人可以活著回去。可是吐蕃人卻不要補償,反而付出了很多,但是這一切都不重要。最關鍵的問題你知道在哪兒嗎?”

李承乾正聽得來勁兒,聽蘇寧這一問不由得立刻問道:“在哪兒?”

蘇寧藉著說道:“縱橫司的探員傳來訊息,在大唐和吐蕃定下停戰協議的當天,吐蕃贊普松贊干布親自率領的十萬軍隊就已經抵達了吐谷渾南部邊境幾十裡的地方!”

李承乾一愣,隨後恍然大悟:“你的意思是說,吐蕃一開始的目的就是整個吐谷渾?”

蘇寧點頭:“對的,這才是吐蕃一開始的目的,估計他們收到吐谷渾的求援文書之後就開始謀劃了,一開始先出三萬兵馬,和吐谷渾一起合作,讓吐谷渾在前方集中精銳和大唐主力交戰,他們跑到後方和吐谷渾的普通軍隊對付戰鬥力較弱的西域聯軍,輕而易舉的就戰勝了他們。

與此同時,大唐主力擊潰了吐谷渾精銳,吐谷渾的精兵一旦崩潰,吐谷渾的國力也就完蛋了,他們只有三十萬人口,按照古人的說法,十人取一為兵都是窮兵黷武,更何況他們一共集合了十二萬軍隊,就算他們是馬上國家也不至於如此誇張,所以精銳軍隊只有那麼五六萬,剩下的都是東拼西湊的。

吐谷渾的精銳兵馬一旦被大唐消滅了,吐谷渾就完蛋了,他們第二步的計劃,就是和大唐正面交戰,順便消耗掉吐谷渾最後三萬兵馬,他們和大唐鷸蚌相爭,打到最後,大唐也該精疲力竭了。

接著就是吐蕃贊普帶來的十萬軍隊就可以趁虛而入,一舉擊破大唐軍隊,然後佔據吐谷渾全境,至於西域的那一萬軍隊,完全不是吐蕃軍隊的對手,這樣一來,整個吐谷渾加上之前攻取的領土都歸屬吐蕃所有了,他們幾乎不費吹灰之力就得到了一大塊土地,遏制住大唐西去的道路,獨霸西域,快速發展,到那個時候,情況可就要改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