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6部分(第3/5頁)
章節報錯
。
要想在計算機上播放此類影片節目,理論上只需要1倍速的光碟驅動器,但考慮到實際流暢程度的話,至少需要2倍速以上的光碟驅動器;要是能達到8倍速,那就基本不會因為資料傳輸不及時而發生播放卡頓的現象了。
顯而易見,如果再加上計算機系統所必需的硬解碼擴充套件卡,以及高規格的cpu、大容量的記憶體等硬體,這會是一個有點奢侈的解決方案,仍然需要市場發展來把成本降低到普通大眾能夠接受的水平。
至於家用影碟機的製造成本倒不會如此悲觀,計算機系統上的高成本很大程度源於計算機系統對資料準確性有著嚴格的要求,相比於不具備糾錯功能的音樂cd,計算機cd…rom產品裡有一個“三層糾錯”的機制在保障這個資料準確性要求,同時也在增加成本;而且計算機所使用的cpu屬於通用微處理器,對影片應用既達不到最高效率,也有效能和成本的浪費。相比之下,家用影碟機可以透過直接採用專門的解碼晶片整體方案來一舉多得。
家庭消費級vcd和廣播電視級vcd的差距,同樣可以用一個對比來形象地描述。
目前,市場上家用vhs錄影機售價在幾百美元左右,而新鮮出爐的家用vcd影碟機;初步定價則在幾千美元;至於廣播電視級的dvo…1系統,最便宜的定價也要幾十萬美元。
差異如此懸殊,不僅僅是市場定位的原因造成的,根本還在於接近於原本時空裡dvd技術的廣播電視級vcd,本身就造價高昂,其速度傳輸率是家庭消費級的數倍,dvo…1系統內部用於資料傳輸的線纜,甚至使用了最新的光纖技術。
與此同時,廣播電視級vcd的儲存介質和驅動器,沒有直接採用現成的cd那一套低成本解決方案,而是另起爐灶地重新設計了一套解決方案:digitalversatileobjects——數字式多功能物件即dvo,介乎於原本時空裡vcd和dvd之間的一個解決方案,將來其可以平滑地取代現有的cd、cd…rom、cd…r、cd…rw、vcd。
這也是飛利浦和索尼非常忌憚的一點,唐煥用事實證明自己有實力踢開他們另搞一套,之所以讓家庭消費級vcd的儲存介質和驅動系統,採用了cd的解決方案,只是因為其已經被證明市場願意接受,進而圖一個省事罷了!
這兩種儲存介質和驅動系統的最明顯區別,也表現在資料吞吐量上。
音樂cd和計算機cd…rom、cd…r、cd…rw,以及家庭消費級vcd,都基於音樂cd的儲存和驅動解決方案,所以它們的資料傳輸率基本單位都以音樂cd為標準,即大約每秒150千位元組,家庭消費級vcd每秒1300多千位元的資料傳輸率,也是為了迎合這個限制。
dvo同樣也有類似cd這樣的資料傳輸速度概念,但它的一倍速則達到了每秒600千位元組。
從更深的層次來講,這種區別源於那個看不到摸不著的多媒體壓縮標準movingpictureexpertsgroup——動態影象專家組即mpeg上。
在這套多媒體壓縮標準當中,主要分為兩個領域——影片和音訊,兩者又各自分為4個層級,即layer1、layer2、layer3和layer4。
layer1屬於無失真壓縮,主要目的是為了便於資料整理,對於實際的多媒體播放意義不大,至少現階段如此。
影片的vediolayer1類似於huffyuv,音訊的audiolayer1相當於原本時空裡二十一世紀出現的flac。
從layer2開始,壓縮標準便屬於無失真壓縮了。
影片的vediolayer2和音訊的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