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輔孫承宗在那邊整頓了幾年,居然就是這樣的結果,這讓相關人等很是難看,倒是王在晉的判斷頗為準確,讓人高看一眼,所以這身為兵部尚書入內閣的事情沒有什麼阻礙,很快就是辦成。

不管是孫承宗的吃癟,還是王在晉的被人推崇,在眼下這個時局都不怎麼重要,天啟皇帝本就搖搖欲墜的身體終於撐不住了,那天受驚憤懣吐血之後,就再也沒有出現在朝會的殿閣中。

但天啟皇帝沒有和登基之後那樣懶散,而是召集太監文臣們在他的寢殿議事議政,天啟皇帝被人攙扶著下地走一小會,大多數時候只能靠在床上,在臣僚面前偶爾也要躺下來休息。

如果放在從前少不得要有人談什麼禮儀,可在這君臣共患難的時局下,那些無謂的紛爭和口水都少了很多,大家心平氣和的為大事來忙碌,儘管每個人都說陛下很快就能康復,可就連天啟皇帝自己都不信這些說辭,現在的朝會中已經見到信王朱由檢的身影了,年輕的藩王只是站在旁邊傾聽。

原本以為是個在封地太平老死的藩王,卻沒想到有這樣的造化,居然有儲君的命格,這眼看著就要一飛沖天了。

對這位信王爺,內閣諸人不怎麼擔心,當天啟皇帝還是儲君,被孫承宗教導的時候,朱由檢時常旁聽,對端正肅然的孫承宗很是敬仰,至於楊漣和左光斗,稍加調查大家都知道,信王對清流們一直極有好感,只不過清流們懶得理會藩王,所以才沒什麼聯絡,至於王在晉這邊,他似乎對權位沒什麼在意了,自然也就不在乎這些。

真正緊張的是內廷的太監們,從魏忠賢以下,當權紅火的大璫都和這信王沒有交情,這個倒也正常,宦官們的榮華富貴只在自己伺候的這位天子身上,嬪妃和儲君都不算數的,更不要說什麼藩王了,偏生人所共知,信王朱由檢對這閹黨憤恨之極,認為大明到了這個局面,完全就是這些閹人內官的禍亂。

“萬歲爺,任命孫傳庭為大同巡撫的詔書已經發出去了,按照孫閣老幾位的意思,詔書上特意點明瞭新法和專斷,許那孫傳庭在大同和山西施行徐州賊法,以觀成效。”魏忠賢稟報說道。

天啟皇帝點點頭,瞥了眼身側的弟弟朱由檢,他現在只希望這個年輕熱血的兄弟能夠多學些東西,免得上位之後手忙腳亂,他可不像自己,能有去做木匠活的閒暇了,讓天啟皇帝擔心的還有一點,自己喜好不少,好美色,好木工,好百戲,而自己這個親弟弟幾乎沒什麼愛好,總覺得什麼聖人書經裡有大道理,聽說在藩邸裡被那些老儒教導,養成了些很不好的習慣。

那邊魏忠賢還在繼續稟報:“熊廷弼出來後感激涕零,決意忠心報國”

“我已經和皇兄稟報過了。”信王朱由檢不冷不熱的說道,魏忠賢深深躬身,屋中其他人面色不變,眼神卻都有細微的變化,信王的這個態度已經足可以說明很多了。

靠在那邊的天啟皇帝臉上浮現苦笑,只是用虛弱的聲音說道:“揀選擢升年輕有為之士的事情要儘快辦理,眼下這個局面,我們再不破格任用,只怕他們就要去投奔徐州了。”

大臣太監們都是躬身答應,連信王朱由檢都是贊同,大明士人是核心,是骨幹,他們才是這個大明真正的主體,如果沒有他們的支援,這個大明也不復存在,草原上的蒙古,關外的女真,威脅再大,大明君臣也不擔心士人們的選擇,因為那是韃虜蠻夷,又在苦寒邊遠之地,士紳們自然懂得取捨,可徐州不同,他也是華夏子民,又在天下腹心之地,只要徐州開出足夠的條件來,大家如何選擇還真是不好說,其實大家或多或少都有了解,對徐州示好的人已經有很多,甚至有些人身份貴重。

把該說的都說了之後,天啟皇帝把寢殿裡所有的人都打發了出去,只留下信王朱由檢,這舉動同樣會在宮內外引發傳言,天子第一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