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3部分(第2/4頁)
章節報錯
心中感動,卻還是盡心竭力地諫勸道,“只不過,此行回長安,大帥只帶三鎮兵馬六千人,還是實在太少了。”
“如果我真的帶上十萬人回師長安,只怕李隆基早就跑了!”杜士儀毫不避諱地直呼天子之名,鄙夷不屑地說道,“大唐天子棄城而逃的先例,從他身上一開,也許日後會蔚為成風。而且,這一次要的是疾如風,而不是徐如林。要的是侵略如火,而不是不動如山。”
阿茲勒立刻試探道:“元帥要的不是兵變,而是兵諫?”
“只要郭子儀和程千里認為我是兵諫,那就行了!”杜士儀隨口答了一句,隨即沉聲吩咐道,“烏承恩烏承玼史朝義,還有崔乾佑那幾個降將,全都給我帶上。奇駿初掌河北之地,我不能給他留下一個掣肘!另外,把史思明的屍首硝制好,帶回長安!”
只可惜安祿山的屍首遺落在了戰場中,到現在還沒找到,可既然已經斷定死活,死不見屍那也就無所謂了。而史思明的屍首,則代表整個叛亂的平定!
走出節堂之際,見天上赫然一輪滿月,杜士儀稍稍駐足,隨即就對身後兩個鐵桿心腹吩咐道:“急令長安杜幼麟,把這裡的事情都告訴他,讓他給我盯緊了宮中,其他的他可以都不管,唯獨不許讓李隆基跑了,還有就是給我看住被供出來的那個內常侍梁若謙!半個月之內,我必帶著南陽王回長安城!”
第二十一卷男兒何不帶吳鉤完
ps:月末最後一天求月票,謝謝大家不離不棄的支援!
第1247章 君臣倒置
長安城中在永王父子鬧出了那一場絕大的風波之後,曾經平靜過一陣子。然而,李隆基在前線連連告捷之際,卻又一意孤行打算冊封史思明為幽薊節度使,保有范陽、密雲、漁陽三郡之事傳出之後,立刻又是一場軒然大波。可天子不上朝,一心一意拿著養病當藉口,縱使裴寬身為左相,十次請見都難能見到一次,其他臣子就更不用說了。這下子,再多的憤懣也就被擋在了宮牆之外。
而因為至今尚未定下誰人監國,眾多繁雜的事務全都壓在了裴寬一個人肩膀上。連他自己在內,也不知道多少大臣上書勸諫,請擇選賢良為中書侍郎又或者門下侍郎,又或者同中書門下三品,分擔政務,可奏疏送進去就彷彿石沉大海。平日裡大家還能夠通門路的高力士偏偏又跟著南陽王李係去了幽州,姜度和竇鍔雖說是左右監門將軍,可他們全都放出話,沒事絕不往宮裡去,所以縱使那些有意拱衛皇權的衛道士們,竟也都給攔在了高高的宮牆之外。
只有裴寬自己知道,除了最早拜相的那段日子焦頭爛額過,此後上了手,他的日子就好過多了。新調回來的吏部尚書齊澣竟然親自去抓了流外銓,給他調回來一批極其精幹的令史和書令史,替換了一大批李林甫和楊國忠時代在政事堂也就是中書門下執役的小吏,只留用了寥寥幾個才幹還算得力,風評不算差的。如此一來,骨架還在,又充填入了新血的情況下,裴寬雖只一人,也能夠把政務料理得井井有條。
可裴寬是什麼人?當年他和王毛仲對著幹的意氣早就沒了,眼看天子不上朝,自己這個左相竟是比李林甫和楊國忠還要攬權,簡直就形同於監國副君的身份,他哪能不惶恐?他連番上書請求再擇選賢臣拜相沒回音,見其他人亦是鎩羽而歸,他又聯絡不到人在河北的杜士儀,思來想去只能病急亂投醫,這一天便親自來到了大明宮最北面的飛龍廄。
既然獨自秉政,權握天下,對於軍務裴寬是一丁點都不敢沾手,生怕招惹閒話,可今天從右銀臺門右羽林軍和右龍武軍駐地一路過來,僅剩那些禁軍的狀況盡收眼底,他頓時憂心忡忡。他並不是完全不懂兵的人,當初開元中期河西隴右節度使王君毚戰死,蕭嵩前往河隴收拾大局時,他被任為節度判官隨行,和王君毚遺留下來的節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