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自己的位置,坐下。

他所在二樓的位置,可以看見樓下大廳的一切,今晚,他是來聽評書的。

時間一晃到了七點,原本鬧哄哄的茶樓突然安靜了不少,只見大廳臺子上垂落的紅色幕布緩緩升起。

幕布拉開,臺子上空蕩蕩的,唯有一張青色長桌,一條長凳,長桌上還放著一塊醒木。

一會兒,臺上走出一位民國裝束的中年男人,先是簡單說了一些場面話,隨後進入正題,說,今晚歡迎各位的到來,話不多說,有請我們的老朋友,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繼承人,著名評書家,關世雲老先生。

隨後,從臺後走出一位長衫老人,青衫、白鬚,精神矍鑠,眼圈微凹。

老人一出現,臺下響起了眾人的熱烈鼓掌。

無疑,這位青衫老人就是今晚的評書人。

老人走到長桌角邊,對臺下觀眾先是行了一個拜手禮,隨後將衫角一撩,坐在了長板凳上。

“砰!”老人拿起桌上放著的醒木,往桌上一拍,評書開始了。

“說書唱戲勸人方,

三條大路走中央。

善惡到頭終有報,

人間正道是滄桑!“

“今天,我們來講講長槍書《精忠嶽傳》!”

“。。”

常言道“行家一出手,就看有沒有“,老人說書字正腔圓,帶著下陝北獨有的腔調,中氣十足,綿長有力,就算不懂評書的人一聽,也知道這位是行家。

樓上的葉晨,聽著老人評書,心中暗自點頭。

清代,民間說評書的,絕大多數是在街面的道路兩旁支棚立帳,擺上長板凳,圍成長方形的場子,謂之“撂地“。只有少數評書人才上茶館獻藝。到了民國時期,評書茶館日漸興起,是鼎盛時期。

開茶館的初創“書座‘,須通一個所謂的”請事家“(即書館裡的主持者),也就是剛才上來的中年男人。

第一一三章 葉氏文化有限公司

(第二更送上,支援給點動力!)

開茶館的初創“書座‘,須通一個所謂的”請事家“(即書館裡的主持者),也就是剛才上來的中年男人,來邀請評書人。

在收入上,按照評書界的規矩是“三七下賬”,說書的掙七成,茶館拿三成。而且開書頭天和最末一天掙了錢”頭尾不下賬“,意思就是說評書人在茶館的評書的第一天和最後一天掙得錢全歸說書人。每一個說書人在一般情況下,都只許說兩個月,名為”一轉“。而且在以前,內城的評書茶館一般是白天評書,晚上賣清茶,外城的評書茶館則正好相反,白天賣清茶,晚上評書。

傳統說書,屬於曲藝的一種演變藝術形式,演者有一人,有兩人,也有幾人,樂器也有幾樣,發展到後來,大多是僅一人,而且光說不唱,其道具大多也只不過是醒木一塊、摺扇一把。開書前先念一套詞,就如臺上老人說的“說書唱戲勸人方,三條大路走中央。善惡到頭終有報,人間正道是滄桑“,然後再轉入正題。然後說說的書目大都是整本大套的書目,每說完一小段便使“釦子”,所以為了抓住聽眾,一般傳統的書目都是以歷史故事和武俠故事為主。有抱帶書《三國》、《西漢》,長槍書《精忠嶽傳》,神怪書《西遊記》等。

這麼多關於說書人的內容在葉晨的心頭轉過,他今天來這家茶館是有備而來,醉翁之意不在酒。

臺上的老人在講著《精忠嶽傳》,說的酣暢淋漓,聲音高低起伏,時而壓抑低沉,又轉而高聲嘹亮,再配上其耍的爐火純青的口技,整個過程,端是十分精彩,引得臺下的觀眾掌聲不停。

。。。。

兩小時後,評書結束,謝幕之後,聽評書的聽眾漸漸散去,茶樓漸漸冷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