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4部分(第2/4頁)
章節報錯
力瓜分象徵著晉國新生代的崛起。
在晉國忙於分割卿氏權力的時候,魯國也發生了權力分割。這年,季武子借父親季文子留下的聲望,與叔孫豹(叔孫穆子)盟誓,先解除其顧慮,然後“作三軍,三分公室而各有其一”。
魯國原來有三軍,春秋以來只有上、下二軍,皆歸公室所有。季武子增設中軍擴編為三軍,正好三家各得其一,這就是歷史上的“三分公室”。季(孫)氏、孟(孫)氏、叔孫氏原本屬於公氏,也就是國君的直系後裔,這三位被稱為“三公”。原本魯國的國君獨享軍賦的支配權力,但因為魯襄公年幼,三公(或者稱三桓),在抗擊國家侵略戰爭中立下了大功,又跟霸主國晉國關係密切,故此這三位公孫趁國君年幼,分配了國中唯有國君可以享受的軍賦分配權。由此,春秋時代,公卿比國君更享受特權與尊重的現象,正式登場了。
不僅魯國公室的軍賦被分割,自此之後,魯國國君也徹底喪失了對軍隊的控制權。此後,季武子採取一系列措施,擴大季孫氏的勢力,很快取代叔孫穆子執掌魯國政權,並形成“叔出季處”的政治格局。所謂“叔出季處”即叔孫氏負責出使搞外交,季孫氏負責守國執政。
在魯國忙於架空國君,分割公氏權力的同時,齊國也發生了相同的裂變。齊國原本有四個顯赫大臣,分別是高氏、崔氏、慶氏及田氏。崔杼扶立齊莊公擔當執政後,滅了他的政敵高氏,現在齊國只剩下了田氏與慶氏。
說到田氏,中國姓田第一人出於陳氏,第一個姓田的人原本是陳國一位公子,他因為國中繼位權的爭執,逃亡到了齊國,齊國國君封他為田部史,主管統計農作物耕作面積。隨後,其後裔以“田”為姓,並逐漸進入商界,成為齊國最大的商人。田氏人丁稀薄,當家田氏宗主便想出一個方法,他四處挑選美貌的女子教授歌舞,客人來了就讓這此歌女出面招待,等客人與歌女生下孩子,是男性則田氏全部認作自己宗族的人,允許這些男童姓田。此後田氏越來越壯大,到了戰國時代,田氏篡奪了君位,成為新一代齊國國君……
由此,天下亂了。魯國和齊國緊鑼密鼓進行了權力分割,導致公卿的權力逐漸凌駕於君權之上。“三家分晉”事件的預兆,在此時已經露出端倪。從這一事件開始,公卿大夫們逐漸不把“君權神聖”當作一回事。一個混亂的時代、一個下克上的時代拉開了帷幕……
此時,衛國出奔的國君也在緊鑼密鼓的運作,想返回國內。他勾搭上了衛國左相寧喜。寧喜主管民政,與右相孫林父關係還算好,寧喜的父親是寧殖,衛獻公的老師。衛獻公出逃前侮辱孫林父,不幸,寧殖正站在孫林父身邊,被風波波及,一塊被衛獻公屢次侮辱。
但衛獻公的侮辱行動是寧殖教導的,他教導衛獻公“君權神聖”,要想辦法彰顯君權的威嚴。後來孫林父反抗,驅逐了衛獻公,寧殖只好與孫林父一起扶植現任的衛殤公,並繼續教導衛殤公維護君權……寧殖臨死時,認為衛獻公這個學生還不錯,他侮辱自己也做得很不錯,像個合格的君主,所以他不忍心自己心愛的學生流亡國外,有家難回,故此在臨終前特別叮囑寧喜:一定要把衛獻公接回國內,重新繼位……
衛獻公的老師不止寧喜的父親一個人,還有衛國神射公孫丁,以及子鮮等等。衛獻公回國心切,此刻形勢發生變化,有魯國、齊國公卿專權在前,他派公孫丁自夷儀偷偷潛入帝丘,讓公孫丁向寧喜轉達了獻公的許諾:“如果你能遵循你父親的遺願,重新接納寡人歸國繼位,衛國的國政盡歸於你做主,寡人只求能主持祭祀祖宗而已。”
寧喜聽了這話,心中大喜,這樣既遂了父親的遺願,又可以掌握衛國的權柄,是一舉兩得好事。但他又怕獻公是一時好言相欺,歸國後反悔,便想尋找一位賢人為此事作證。於是,他先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