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的實惠。外面的世界變化很大,而他們這裡依然如故。他們的負擔越來越重,倒是城裡人生活得越來越好。雖然他們並不瞭解,城市裡的工廠正有越來越多的人下崗。

土地的魅力正在農民的眼中失去光彩。

陽光燦爛的日子,鄧一群喜歡騎上腳踏車去各個村裡轉悠。騎車的時候,他可以忘掉各種不快、各種心理負擔。下鄉扶貧,讓他重新回到了自然。天是那樣地純藍,和城市的那種灰濛濛的天空完全不同。田野上一片蔥綠。村道兩邊有很好的樹木。他可以聞到泥土的那種清香。騎累了的時候,他就會停下來,和在田裡幹活的農民聊天。那些人看到他很敬畏。他們都知道他是從省城來的大幹部。他們一個個衣著破舊(自然幹活的時候也不用穿整齊的衣服),上面沾滿了泥漿。臉是粗糙的,被風吹日曬呈黑紅色,且被刻上一道道勞累的滄桑皺紋。他們的頭髮亂蓬蓬的,鬍子拉碴。他們的眼裡充滿了對美好生活的一種渴望。談到現實生活,他們總是有一種無奈,體現出一種生為農民的悲哀。也許他們可以把希望寄託在下一輩的身上,讓他們好好學習,將來可以做一個城裡人,但事實上他們的孩子根本就得不到好的教育,那種寄託的希望非常渺茫。

鄧一群過去剛到城裡的時候,有一陣非常厭惡農民。儘管自己也是農村出來的,但他卻並不喜歡他們。他有點瞧不起他們。從心理上,他覺得他們是劣等的。他的兄弟們也是如此。但是他現在知道,他們的狀況是不可改變的。他們生活在那樣的環境裡,限制了他們的眼界。就像很多年前,他在回鄉的路上遇見過去的一個叫高中的同學。他記得那個叫高中的同學過去在學校裡學習成績還是可以的,但當了農民後身上的那點文化好像就消失掉了,看到他變得非常的委瑣。

鄧一群看到了一些年齡很大的農民,他們鬍子花白,卻依然在農田裡幹活。在城裡,這樣的年齡已經可以退休了。但他們沒有抱怨。他們已經安於天命,對眼下的生活已經習以為常。他們熱愛勞動,也熱愛過土地。土地是農民的命根子。鄧一群想到父親在世的時候,為了一寸土地,就可以和鄰居大打出手,有時甚至不惜生命。土地不僅僅是糧食的母親,它更是一種尊嚴。可現在,他們也不一樣了,他們正對土地失去信心。

土地裡的糧食是豐收的,但是豐收並沒有增收。“多收三五斗後”,他們的實際收入並沒有增加。糧食越來越多,國家的倉庫都堆滿了。經濟上到處吃緊,拿不出那麼多的資金來收購。大量的糧食換不來他們生活日用品和重要生產資料。

老一輩的人不再用古訓教育年輕一代了,的確他們再也不能從土地本身看到希望。土地裡不能刨出金子了。由於農業機械化程度的提高,很多人成了富餘勞力。年輕一代正在變得遊手好閒。老實一些的孩子,還在田裡幫助父母生產;稍聰明一些的則想辦法到城裡去打工;聰明而不夠本分的,就整天遊蕩。

第165節:第十二章(4)

鄧一群在鎮上散步的時候,經常看到一些年輕人晃來晃去。在這個社會,他們是真正的行屍走肉,他們只知道今天,而不知道明天。或者說只有今天對他們才是有意義的,而明天對他們並沒有實際意義。這些年輕人一般都只讀到初中,有的甚至只是小學。農村的教育水平很有問題。鄧一群深有體會,像他這樣能夠考上大學,的確是非常不容易的。他是一個佼佼者。有時,他有理由這樣自豪。那些年輕人一方面很羨慕城裡人的生活,一方面又沒有文化。在這個小鎮上,他們以時髦青年自居。他們穿牛仔褲,燙髮,戴太陽鏡。他們經常整天泡在一個個體錄影廳裡,看香港產的武打片或帶點色情的言情片。要不,就是到理髮店裡去泡妞。

那些理髮店事實上跟過去劉正紅在他老家那個鄉里開的理髮店一樣,在理髮的同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