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部分(第3/5頁)
章節報錯
然而區區一道幻象,竟有如此威嚴,連許仙都覺不可思議。
細看面前這人,身材極為高大。衣青玄君上之袍,戴蒼壁七稱之冠,佩通陽太明之印,且做帝王打扮。
面容卻說不出是俊美還是醜陋,甚至看不出年紀的大小,或許世上能直視這張臉的人本就不多吧!這就是自己的前塵,三茅真君口中的帝君嗎?果然好威風。
帝君開聲道:“天地無私,神明鑑察;不為祭享而降福,不為失利而降禍。凡人有勢不可使盡,有福不可享盡,貧窮不可欺盡。此三者乃天運迴圈,週而復始。”
其聲如金鐵交鳴,龍吟虎嘯。甫一開口,便響徹了泰山之巔。有道是“神恩入海,神威如獄”,他的身上正散發著如獄如海的威嚴。許仙有生以來第一次相信,這世上真的有“王霸之氣”這種東西。
“故一日行善,福雖未至,禍自遠矣;一日行惡,禍雖未至,福自遠矣。行善之人如春園之草,不見其長,日有所增;性惡之人如磨刀之石,不見其損,日有所虧。損人利己,切宜戒之,一毫之善,與人方便;一毫之惡,勸人莫做。衣食隨緣,自然快樂。算什麼命,問什麼卜。欺人是禍,饒人是福。天網恢恢,報應自速。諦聽吾言,神人監服。”
群臣都是一振,豎耳細聽,暗自讚許。
帝君的聲音在群山之間迴盪,直到他停止言語,“諦聽吾言,神人監服”這八個字,還在不斷的迴響。
許仙站在他身側,轉臉下望,群山與群臣都在腳下,也生出“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感慨。
帝君掃視一週,接著道:“今開審陰之司,成冥域之府,只為不負幽冥之志。而秉天承運,補天之缺,以行人道,自今而始。”
許仙驚覺回首,望向這帝君。終於明白,這不是什麼封禪,面前這也不是人間的君王,只為說“奉天承運”,自命為天子。這人說的卻是“秉天持運”四個字,而且要“補天之缺”。
這是怎樣的狂妄與氣魄。許仙更是驚訝,這人到底是誰?竟然如此大的口氣,凝神聽處,卻聽他繼續道。
“泰山一府,所統七十二司,三十六獄,臺、省、部、院、監、局、署、曹,與夫廟、社、壇、蟬、鬼、神、大而冢宰,則用忠臣烈士,孝子,順孫,其次則善人,循吏,其至小者,雖社公,土地,必則忠厚陰德之民為之。”
許仙雖然早已知道這是建立陰司的場面,他也是做過兼職城隍的人,在這裡卻沒聽到“十殿閻王”的名號,而是一套極為細緻的體制,甚至超過了人間的司法機構。
但他卻知曉,“閻王”這個詞卻是出自佛教,為梵文譯音,意譯為“縛”,縛有罪之人也。如今的陰曹地府的實際統治者也不是十殿閻羅,而是那位“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的“大願地藏王菩薩”。
而這泰山之上,並無一個佛門弟子。不,應該說此時佛教還沒有傳入中土。
佛門,道家?
泰山,東嶽。
許仙忽然心念一動,想起一位神仙的名號來。
“東嶽泰山君,領群神五千九百人,主治生死,百鬼之主帥也,血食廟祀宗伯也。”這位神仙正是在“地藏王菩薩”之前的萬鬼之王,中國人自己的司鬼者,難道自己的前世就是“東嶽大帝”。
漢代曾有輓歌,名為《蒿里》,歌曰:“蒿里誰家地,聚斂魂魄無賢愚。鬼伯一何相催促,今乃不得少踟躕。”
而“蒿里”就是泰山周邊的小山之一,才有“魂死歸蒿里”的說法。而“鬼伯”說的自然就是這位面前東嶽大帝。
但東嶽大帝的廟宇雖然遍佈全國,但名頭卻比之玉皇大帝,紫薇大帝這些天庭上神,要小得多,而且現代的泰山,早已尋不到這位大帝的廟宇。
許仙才沒有想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