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5部分(第4/5頁)
章節報錯
帝位納土沒毛病,然而也別急著交節度使嘛,就以雲南節度身份知雲南,雲南仍舊給段家世代治理。”
然而老段心灰意冷的樣子拒絕。他分明為情所困,卻說一心向佛要出家。高方平覺得麼,興許高泰明那孫子管不了屁股,給老段戴綠帽了,老段心灰意冷下連子孫都不信了。
話說金庸專門寫一段周伯通段智興和英姑的三人行,應該是有原因的。段家應該經常遇到這種事。
但老段是個好人,他不想為情殺人報仇,最終,他的梯度在汴京大相國寺舉行,趙佶親自參加老段出家禮,最後麼,還是讓他回大理天龍寺住持。
於是宣和二年六月,趙佶下詔撤銷大理國號,設雲南路,又設大都督級昆明府,張綿成成為大宋第一任昆明知府、兼雲南路安撫使。
之所以是張綿成上而不是林攄,那是因為雲南沒什麼戾氣,高原上的人們懶懶散散的,小富即安,溫吞吞的,戾氣都不重。老段再三請求大宋要善待雲南子民。
其實大理的納土歸宋,在彼時的大宋是有阻力的。媽的以前是國土越多越好,現在大宋日子好過了,一些人便不想要那個落後地區。然而大魔王說了,自諸葛亮平雲南之後那自古以來都是漢家之地,必須收回來。賠錢也要收回來,慢慢的還是會賺錢的。
與此同時,仍舊通道的趙佶、不知他是不是與段和譽座談時受到了啟發,有天趙佶說夢到太上老君云云,於是趙佶也想潛心研究道法了。
宣和三年元月,趙佶退位為太上皇,傳皇位於太子趙桓。普天同慶。
趙桓時已二十一歲,正當青年時。
然則年三十的高方平兩鬢已有了不少白髮,上表皇帝和王太后稱:“十五度春風秋雨,十萬里路雲和月,臣累了,縱使有些才華亦已用盡,無法再為國效力。”
身體不好的太后娘傷感落淚,苦言挽留多次。高方平斷然拒絕。
其後,趙桓親自三次來請,高方平都避而不見。
逼得沒有辦法之下,高方平跑杭州去,躲在了太上皇趙佶的行宮中避風頭。因趙佶卸任後也在杭州,所以趙大傻不敢去杭州裝逼,只得就此作罷。
這些年經歷了太多,高方平真的累了。此外呢,高方平教出來的徒弟只有高方平懂。那個趙大傻早年看著傻,其實乃大器晚成、大智若愚。當年任職太子太傅後,高方平對他已是傾囊相授。
兩個大魔王,是不能共存的。
所以趙桓會是個好皇帝,卻也會是個魔王。高方平這輩子不想造反,也就不能在新任魔門領袖治下了,那會死人的。
要說呢,大宋不會隨便死。可惜高方平宰執近十年來,變法太徹底。又依託戰爭狀態,官員免死的規矩幾乎不在了。當年的軍改和反貪風暴中,死去計程車大夫可不是一百兩百那麼少。
氣候和土壤已經變異,現在官員已經會死了。世事並不總是一成不變。
師承大魔王的明君趙桓提前登基後,早有了對權利的**,且他已經對高方平有了少許忌諱之心。這當然瞞不過高方平,高方平鬥得過他的,卻要花費太多精力,還要傷害太后娘娘和趙佶的感情。
最重要的,和趙桓鬥就等於顛覆了高方平的一生,高方平的集權依託的是皇權和忠君報國。高方平不想改變初衷,不想否定自己的一生。
於是高方平真的累了。
太后娘她不承認兒子這樣。娘麼,總是覺得她的孩子是完美的。對此高方平一句沒有多說,遞交了辭呈後愣是不見他們娘兩。
趙金奴是個有良心的姑娘,時已是個絕世美人的她最瞭解兄長了,當她發現趙桓變了的時候,急急忙忙來找高方平報信:讓高方平想辦法和皇帝哥哥談談,消除彼此間的誤會。
“亂講。小官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