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部分(第1/5頁)
章節報錯
氏族是同一血緣關係結合的人類社會群體,其成員出自一個共同的祖先。
先秦時,姓和氏是分開的,例如秦始皇便是嬴姓,趙氏,名政。但秦漢以後,姓氏漸漸合而為一。
所謂《氏族志》,便是一本統計、整理、排列天下姓氏的文獻。
既有排列,便自然有先後順序。
很遺憾,唐朝沒有按照姓氏首字母,或者筆畫多少這樣公平而不得罪人的排序方式。
即便有,也不會採納。
自漢朝以來,尤其魏晉實行九品中正制,到了隋唐已經形成士族統治的貴族社會,門第族望格外重要。
坐龍椅的是皇帝,但皇帝卻少不得依賴士族,或是士族代言人,甚至與士族共治天下。
掰指頭算算,朝廷官員除了少數寒門子弟,大部分都出身世家大族。最主要的便是山東士族、關隴貴族和南方士族三大集團。
編撰《氏族志》,首先登榜,排列在前的自然是這些門閥世家。
按照高士廉的排序,排第一等是山東士族,崔盧鄭李王,天下皆知的五姓七望。
因為這些家族大都是從漢朝,甚至先秦時便奠基,傳承數百年,甚至上千年的世家門閥。
他們實力雄厚,不僅經濟上財大氣粗,門生故吏更是滿天下,朝堂政界影響巨大,還有便是家學淵源,比如范陽盧氏便是漢末大儒盧植的後裔。
相比之下,靠軍功起家的關隴貴族在底蘊和傳承上,多有不及,自然就略遜一籌。
所以高士廉自然而然,將五姓七望列在第一等,其中以黃門侍郎崔(民)幹為首,出身於博陵崔氏。
不想《氏族志》呈上去,李世民看過之後勃然大怒。
從前次洛陽東巡時便能看出一些端倪。李世民對山東士族不感冒,甚至有意打壓。
而今怎麼能容忍他們排列於《氏族志》榜首,位列一等?
要知道此卷是要刊印頒行天下的,某種程度上還有法律效力,等於是朝廷承認的門第族望排行。
這不是李世民希望看到的局面!
所以有人捱罵了,中書侍郎岑文字,韋挺、令狐德等人少不得灰頭土臉,甚至連申國公高士廉都沒能倖免。
高士廉是誰?長孫皇后和長孫無忌的親舅舅,兄妹倆是在高家長大,所以高士廉等於是半個“國丈”。
連“老丈人”都捱罵了。可見李二陛下的憤怒,旁人想要說點什麼,見此狀況,自然也就知難而退。
當然了,李世民罵人的理由很充分,為了不顯的他小家子氣,自然就顯得冠冕堂皇。
山東崔、盧、李、鄭等世家大族,素喜標榜門第族望,雖已有衰落之相。但非世族人家想與他們通婚,定要多索財物。
甚至有人丟棄原本貫,冒稱名門士族,有的兄弟二人族望相等。便以妻族背景相互攀比內鬥。
這是理由之一,意思是世家大族過分標榜門第,有損民風淳樸,不利於安定團結。
朝堂之上。當著文武百官的面,李世民更振振有詞道:“漢高祖劉邦,賢相蕭何、曹參、名將樊噲、灌嬰等人均以布衣起兵。至今仍然受人推重景仰,乃是一代英豪,難道在乎他們的世卿世祿地位嗎?
高氏(北齊皇室)偏守山東,梁、陳二朝僻居江南,雖然也有個別英豪,又何足掛齒?
何況他們的子孫才氣衰竭,德行澆薄,官爵降低,然而還很驕傲地以門第族望自負,掛羊頭賣狗肉,依賴高貴人家,寡廉鮮恥,不知道世上的人為什麼要尊貴他們?
如今三品以上公卿大臣,有的以仁德行世,有的以功勳稱道,有的以文章練達,致身顯赫。相比之下,那些衰微的世族們,不值得羨慕。
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