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8部分(第3/5頁)
章節報錯
而後來起義參加紅軍,被改編為紅5軍團的西北軍孫連仲第26路軍,也只能屈居第二。
只是,日本人對這些並不感冒。
日本人認為,當年北伐軍打河南的時候,“鐵軍”和張學良指揮的奉軍爭奪的也很艱苦,可是張學良的東北軍面對日軍連打的勇氣都沒有。
所謂“鐵軍”,到現在為止,也僅僅是中國人打中國人的“鐵軍”而已。
只不過,鹽澤幸一忘記了一句話,“一頭獅子率領的綿羊勝過一頭綿羊率領的獅子”。
“鐵軍”之所以被稱為“鐵軍”,沒有出色的“獅子”領頭,那肯定也成不了“鐵軍”。那麼“鐵軍”北伐所向披靡,領頭的是些怎樣的獅子呢?
當年北伐,國民黨的中央機關報《民國日報》,曾這樣評述“鐵軍”將領:“張向華之蹈厲無前,陳真如之指揮若定,蔣憬然之謀定而戰,葉希夷之勇冠三軍,黃御行、蔡賢初之立馬疆場。”
張向華就是12師師長張發奎,後來成了汪精衛反蔣的重要將領,此時已經打光了老本,成了軍人政客。黃琪翔(黃御行)則當了第三黨領袖,葉希夷就是名將葉挺,不過這會他正遊歷歐洲呢。
剩下的三位,陳銘樞(陳真如)、蔣光鼐(蔣憬然)、蔡廷鍇(蔡賢初),此時全在19路軍■個不是很準確的類比,三個人頗有些劉關張的關係。
三個人中,陳銘樞是劉備,他對19路軍有著絕對的掌控權。因為整個19路軍,就是當初由陳銘樞任師長的北伐軍第10師發展而來,幹部基本上都是陳銘樞提拔而來,說19路軍是陳家軍其實也並不為過。所以,不管陳銘樞政治上如何站隊,擁蔣反蔣,返粵離粵,19路軍都能跟著陳銘樞的指揮棒走。
而蔣光鼐則類似於關羽。說起來,蔣光鼐比陳銘樞還大兩歲,論年齡絕對是三個人中的老大。但是在19路軍團體中,蔣光鼐卻一直扮演著第二把手的角色。陳銘樞當師長,他就是副師長,陳銘樞當軍長,他就是副軍長。蔣光鼐和陳銘樞同是廣東陸軍小學出身,又是在陳銘樞的介紹下加入的同盟會,兩人風風雨雨二十多年,一直站在一起。說起來,蔣光鼐擔任19路軍總指揮,是最高指揮官,但實際上,蔣光鼐卻忠實的尊奉著陳銘樞的指令。
而蔡廷鍇則更像張飛,當然,蔡廷鍇沒有張飛那種豹眼環睜,喝斷橋頭的威猛造型,乍一看,蔡廷鍇瘦瘦高高,更像根電線杆,並沒有多少威風。但是這個三人組合中,與19路軍未嘗稍離,每戰必與的,卻正是這位19路軍軍長蔡廷鍇。
三國演義裡面,劉關張聚首古城再起兵,劉關是光桿而來,班底還要靠張飛在古城拉起的隊伍♀一點,蔡廷鍇對19路軍也是作用很大,想當年陳銘樞、蔣光鼐因拒絕反蔣,孤身離隊,只剩下蔡廷鍇一個人帶著第10師,蔡廷鍇還被葉挺拉著參加了南昌起義,但是一出南昌城,蔡廷鍇帶著第10師就腳底抹油,逃到了福建↓是靠著蔡廷鍇拉出來的隊伍,陳銘樞、蔣光鼐才能再與蔡廷鍇相會,奠定了19路軍的基礎。
陳銘樞是廣東合浦人,蔣光鼐是廣東東莞人,蔡廷鍇是廣東羅定人。19路軍的子弟,軍官士兵也多是廣東人。漂泊在外,就是所謂的客軍,甚至可以說是一支流浪軍。對於他們來說,上海不是他們的家鄉,更不是他們的地盤。一旦戰敗愧,這支沒有地盤的軍隊連翻盤的機會都沒有,只有覆滅或被其他軍系吞併的命運。
軍隊沒了,個人的政治資本當然也當然無存。然而這三個人沒有為了要儲存實力而稍有退縮。
在日軍發出最後通牒後,蔣光鼐在在19路軍會議上就說,“上海雖然不是家鄉,但上海卻是國土。為了保衛國土,我們要有決死的精神,就是全部犧牲亦所不惜。我們的死,可喚醒國魂,我們的血,可寒敵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