擲嘈偷摹!�

他已經說得很明白了,關鍵在於要有一個誘餌,讓螞蟻搬運隊持續不斷地來被收集,但難點在於不能把螞蟻來一隻收集一隻,否則路線上的氣味會很快地消失,後面就沒有螞蟻來受死了。小師妹的解決方案還是小重力計,但邏輯剛好相反,只有在必經之路上超過某一重量才把螞蟻全部電擊,則搬運路線會一直保持一定量的氣味,直到盤滿缽滿。

一個野外生存螞蟻收集器就這麼大功告成了,後續的野外實驗表明,收集的效率非常高,一個小時下來,可以保證一個成人一天的蛋白質與熱量。在野外時,基本的流程就是找一隻昆蟲當誘餌,然後開啟收集器,看好時間,如果是一個人就一個小時差不多,兩個人就兩個小時,依此類推。

這可比在野外追逐獵物要靠譜得多,除非你自認比兔子還跑得快。打鳥的話,人家高來高去的,你打得著嗎?更不用說跟毒蛇猛獸搏鬥,那是職業野外生存專家才幹的事兒,普通的工人可犯不著那麼拼命,養家餬口不用那麼努力吧?

在野外工作的人員被要求養至少一隻雞,平時收集螞蟻給雞吃,出現危機時先吃雞,實在不行再吃螞蟻。平時多練習,危機時“手裡有糧,心裡不慌”。

按照螞蟻佔生物量15%到20%的量來算,巨大的亞馬遜叢林得有多少的螞蟻啊,這些優秀的熱量與蛋白質來源如果被利用的話,相當於發展出一個海洋漁業般的巨大產業。它可能比螞蟻養殖還要靠譜,因為叢林深處億萬年來已經形成了極為豐富的螞蟻殖民地,以螞蟻的繁殖能力和雨林的再生能力,它可謂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唐寧想到此處,把“延繩釣”的概念和螞蟻收集器結合起來,一個養殖業偉大的點子就誕生了。負責作業的飛艇在60公里的範圍內灑下綁有螞蟻收集器的繩子,每隔50米就有一個收集器,總共1200個,每個收穫1公斤螞蟻,每一次“撒網”就能收1200公斤,一天下來可以有上萬公斤的螞蟻,跟遠洋延繩釣有得一比。而比起魚類,螞蟻的繁殖能力強多了,不虞有過度捕撈的可能。

當然了,亞馬遜林業委員會在手裡,即使有過度捕撈的可能也已經被掐滅了。大規模工業化再也沒有誰比唐寧更在行,他親自出手設計螞蟻延繩釣,用來電擊螞蟻的電力直接透過繩子自帶的導線連通,甚至每一個電擊將產生一個電訊號,透過電訊號到達處理中心的時間可以知道是1200個收集器中的哪一個發出了電擊,所以能夠精確地把握整個收集過程,以便掌握最佳的收網時間。

收集器附著在主繩上,當60公里的路程走完時,統一放下吊鉤,巧的是主繩與收集器之間正是30米長的魚線。收集器做成圓球形,以便最低障礙地接觸到地面。因為電線的引入,使中央控制器可以控制所有操作,包括開啟收集球的四個門,每個門開啟之後就變成了蟻橋。為了保障收集球的正確開啟姿勢,主繩聯結處有重力感應器,確保收集球在剛剛觸地時魚線打住,如此可獲得極高的成功率。

在研發延繩釣的時候,唐寧的團隊已經積累了豐富的經驗,這一次的螞蟻延繩釣專案自然是由這些經驗豐富的工程師來執行設計方案的。方案很複雜很貴,但是保證了自動化和效率。

被東南亞搶去了橡膠生意的馬瑙斯迎來了最重要的一個經濟產業,它將是螞蟻經濟的中心城市,家禽養殖將成為馬瑙斯的主力產業。沒有哪個國家的家禽養殖業有馬瑙斯這樣低的成本。淡水河谷公司的第一個賺錢生意居然是養殖業,真令人大跌眼鏡。

第240章 樹屋

巴西人是有今兒沒明兒的性格,他們被淡水河谷公司殖民之後似乎適應得非常快,好多巴西人甚至以為他們英勇的皇帝已經戰死了,殊不知佩德羅二世還在頑強地作戰呢。當然了,殖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