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3部分(第3/4頁)
章節報錯
兵!”一個胡酋大為讚賞,甚至說出了一句自己都不怎麼懂的文言古話。
“不用咱們去和杜大帥撕破臉就行了,否則還真讓人心裡發怵。”
見眾人七嘴八舌紛紛答應,康無延知道經過從前康待賓那件事,沒有人再願意貿貿然和大唐交兵,他自己也是一樣。只不過,一個人去做這種事,總比不上把所有人拉下水來得好。於是,當這除夕夜的飲宴散去之後,眾族酋迴歸之後,紛紛派出了心腹人等前去那些赦歸胡戶的安置地,尋找可趁之機。畢竟,大過年的,唐人也要過節,總不至於像平日裡那樣防範森嚴。
長途跋涉回遷故地的第一批胡戶,如今已經來了大約三千餘人,其中大多來自河洛,少部分來自於江淮。其中多是康、安、何、石這四姓,也就是康待賓起兵反唐,打算叛歸突厥的嫡系人馬。多年的異鄉生涯,老一代死的死,活下來的也已經滿臉皺紋,年輕一代長自異地他鄉,從小就知道自己和當地人不同,而且官府一直都嚴加巡查監管,從來只能從長輩的口中聽說六州舊地是什麼樣子。
如今回到了宥州,但只見草原無邊無際,天地寬廣無垠,有人喜歡,也有人更習慣中原生活,因而磕磕絆絆大小紛爭不斷。再加上當年散居各處,官府嚴防串聯,他們也沒個真正能壓服所有人的首領。
康庭蘭和當年跟隨王晙平定六胡州之亂,獲封左威衛大將軍的康植是遠親,很早就徙居洛陽,但憑著他姓康,母親出自安氏,典型的胡人相貌,而且又能說一口流利的粟特語和突厥語,在整個安置過程中起到了相當關鍵的作用。
他將這批遷回來的胡戶按照姓氏分成一個個部族,其中康姓和安姓最多,都有四百餘口,石姓則是三百餘口,餘者多半都是二百多甚至一百多的小群落。而後,他親自遍訪各族,與老者攀談,選出年高而又通事理的作為族長,此次過年又發放了一批物資,初步穩定了人心。
這一日是正月初三,他再次帶著十餘親兵造訪了康姓族人的聚居點,正在和長老康特仁言笑盈盈攀談之時,卻只聽外間好一陣喧譁,緊跟著就是十餘人手持利刃的青年闖了進來。見此情景,康特仁登時大驚失色,尤其是發現其中竟然還有自己的幼子,他更是又驚又怒:“你們這是幹什麼?”
“康將軍,我們當年背井離鄉從這裡被遷到了內地,現在又吃了無數苦頭遷了回來,如今還只是過第一個年,還沒來得及讓所有人住在遮風擋雨的帳篷裡,還沒來得及讓上上下下都能喝酒吃肉,官府就打算從我們中間徵兵,還打算徵重稅,這是把我們當成待宰羔羊嗎?”
六歲隨父親遷居內地,那種顛沛流離的艱苦,至今康德勒還能記得清清楚楚,而這次遠道跋涉迴歸,放棄已經熟悉的家園,他只覺得心下煩躁至極,因而一聽到傳聞就立刻炸了。此時此刻,氣勢洶洶闖進來的他在質問了這麼一番話後,便揮舞著手中的長刀,氣急敗壞地嚷嚷道:“阿爺,我們忍了這麼多年,吃了那麼多苦,現在回來了還不能安安穩穩過日子,這種生活我受夠了!”
自己身上肩負了怎樣重大的任務,康庭蘭事先心裡有數。他曾經無數次設想過這些赦歸胡戶中發生騷亂的可能性,也許是當年那些老人不甘寂寞,也許是年輕一代對於宥州的陌生,如今發生的情況自然是後者。因而,他並沒有任何驚慌失措,而是從容起身反問道:“所謂徵兵和徵重稅的話,爾等是從何處聽來的?我身負杜大帥之命,總領此次安置你們的事,從未聽過這樣的傳言!”
“你別想瞞騙我們,你當著大唐的高官,早已不是我們的族人了!杜大帥分明沒安好心!”
聽到那康德勒迸出這麼一句話,康庭蘭不禁嗤笑道:“沒安好心?你們遠道跋涉回來的時候,帶了些什麼東西?而現在安置你們的宥州這三縣,從帳篷到牛羊到牧場,你們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