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章 公路兵的首戰(第1/4頁)
章節報錯
最先接到譚啟明信使的是巴蘭河鐵礦鎮。巴蘭河鐵礦鎮距離鹽鹼村最近。從鹽鹼村到巴蘭河鐵礦鎮也只有不足兩天的路程。
巴蘭河鐵礦鎮作為北明最重要的資源基地,是元老院最重視的地方。
負責巴蘭河鐵礦鎮生產的有兩個人,一個是前鐵驪部右丞相呼圖智,還有一個是前阿什哈達百戶顏凱,顏凱在阿什哈達的幾個百戶中,會打鐵,就讓他負責鐵礦鎮工作。
顏凱是知道譚啟明來自遙遠的後世的十幾個人之一。
開始是挺疑惑的,當坩堝鋼煉出來,後裝線膛炮搞出來,顏凱已經是深信不疑,也對實現那個自由、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滿懷期待……
那個社會真好,不但都能吃飽飯,還都忙著減肥,唉 ,長一點肉多不容易,幹嘛減肥呢?顏凱極其的不理解後世的人,在17世紀的漢語裡就沒有減肥這個語彙,肥胖是太多人的夢想,是成功人士的標配,飢餓的時代,每一個大胖子都是有錢有勢的,最差也是一個暴發戶。
巴蘭河鐵礦鎮的食物供應讓顏凱對譚啟明更加深信不疑
食堂的魚肉供應是沒有限額的,吃多少,給多少 ,而醃豬肉都是主食。
豬肉在明朝也是一個有趣的存在,因為皇帝他姓朱。
唐代,李淵他爺爺叫李虎 ,於是唐代的老虎就不叫老虎了,叫大蟲,叫到宋代還沒改過來。
朱元璋還是比較大氣的,並不在乎豬的存在,但是溜鬚拍馬的人太多,於是豬也不叫豬,文鄒鄒的叫豸、叫豚、叫豨、叫彘……叫啥都行,就不叫豬。
愈演愈烈的時候,民間一度禁止殺豬。
不殺豬沒豬肉吃,皇帝自己也難受,這個制度沒執行多久。
豬肉價格在萬曆朝是20文,百姓還是能吃肉的,到天啟年就40文了,這個就有點貴,到崇禎年180文 普通百姓根本吃不起。
食堂裡的醃豬肉,完全沒有豚肉的那股腥臊氣。
顏凱在阿什哈達長大,就是一個百戶人家,也只有過節能吃一點點肉,一盤子肉一家人吃,每一個人都吃不上幾口。
就是爺爺奶奶描繪的中原大明的美好生活,也就是能吃飽雜糧而已。
毛呢大衣、野豬皮鞋、天天吃肉……
摸摸自己,都有一點胖了。
終於又煉出一根合格的無縫鋼管。元老院最需要的就是無縫鋼管。
巴蘭河鐵礦鎮分配了一名文書,是北明師範的第一期畢業生,呼圖智和顏凱正讓文書給元老院寫信,彙報最近的生產情況。
增加兩座5噸高爐的所有準備工作已經完成,增加20座坩堝鍊鋼爐的準備工作已經完成大半。目前現有的兩座5噸高爐,在使用蒸汽機鼓風機以後,產量提高了50%,日產鐵錠1.5噸,鋼的產量沒有提高。
請元老院繼續增加礦工。
巴蘭河鐵礦鎮最初有一千多人,外貿公司從遼北用鮮魚換回來的漢人,給了巴蘭河鐵礦鎮一千人,這些人絕大多數做礦工用,17世紀,採礦是一個勞動最密集的產業,要達到元老院的增產任務,明年起碼要增加三千礦工,增加五百冶煉工人。
還有鐵驪部各個部落礦工一千多人,這些部落礦工都是捕魚、狩獵的好手,也都是士兵的好苗子。他們原來都是家裡的頂樑柱,每天都要為家庭的食物獲取奔忙。
現在北明可以為很多家庭提供廉價的魚、鹽、醃豬肉……他們也就轉化成了產業工人。
焦炭的運輸也問題嚴峻,雖然已經有了一條簡易道路,冬天雪橇運輸比較快捷,春天時候 道路泥濘,運輸會變得非常困難,必須在冬天儲備焦炭,如果冬天不儲備焦炭,春天很可能就會因為運輸困難而停產。
顏凱想了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