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升日落,風起風息,雨落雨消,水漲水退。 日子一天天過去,很快,主角的日曆上,勾畫的日期已經步入七月,時節和氣溫也都正式步入盛夏。 大河的洪水已經退去,水線基本退回了原先的位置,大片大片沙灘露了出來,擴大了神使王軍團的活動範圍。 這是一段和平的日子,一段時間來,神使王軍團沒了外患,著力於鍛鍊內功,開始大力經營起[新楊城]來。 既然決定保留[新楊城]這座視窗,那就不能再湊合使用這座巢穴了! 目前[新楊城]是按臨時營地標準建立的,設施不齊全,規模也很小,也不能滿足蟻口增長後的居住生活需要。 而在經歷了這一段時間的大力擴建後,目前[新楊城]面貌已經煥然一新。 規模上,[新楊城]地下空間擴大了兩倍多,主要是向北方擴充套件地下巢穴,那邊地下環境相對更加乾燥,土壤含沙量也少,因此地質結構更加穩定。 擴建後,[新楊城]從之前勉強容納一萬多蟻口,變成現在已經足以容納三萬以上的蟻口,就算在故土也是一座較大的巢穴了。 地下的擴建還將繼續,主角計劃[新楊城]的最終規模將足以容納五萬蟻口。 [新楊城]的地下設施也變得齊全:燃燒室已經擴大,並且正在旁邊修建同樣需要用到火的製陶工坊。 紡織工坊、石器工坊、弩炮工坊和發酵工坊等也建立了起來,可以利用附近的資源來生產。 黃粉蟲養殖場和蠅蛆養殖場也重新投入使用,並且擴大了規模以便給更多的蟻口提供足夠的肉食。 而為了防止瘟疫再度爆發,也徹底解決地下巢穴距離河流太近的潮溼問題,地下巢室和通道的四壁、地面和頂部都塗抹了螞蟻混凝土,可以起到防滲水防潮的效果。燃燒室的煙道也修的四通八達,儘量涵蓋大部分巢穴範圍,以利於除溼。 不僅僅是地下大變樣,地面上的[新楊城]也煥然一新。 在主出入口位置——大白楊樹的南邊,一座高大的蟻冢的拔地而起,足有一米多高。雄蟻和蟻后等已經搬入蟻冢內居住,這樣可以進一步遠離潮溼的地下。 蟻冢背靠大楊樹的樹幹而建,其餘三面還有高約一分米的沙土圍牆和淺淺的壕溝保護。 圍牆不僅環繞保護著大楊樹及蟻冢,還向東西兩邊一路延伸。向西圍牆延伸到懸崖;向東則延伸到沙灘前,在洪水最好水位大約半米處轉而向南又延伸了四米多長才截止。 圍牆每隔大約五米的距離就有一座小要塞,也有壕溝、圍牆和蟻冢的結構,雖然空間只能容納一兩百名戰士,但作為防禦體系的支撐點是足夠的。這些要塞日後還能配備弩炮以提升火力。 有這一道圍牆和要塞構建的防禦體系的,整座半島就徹底被掩護了起來,成為安全的腹地。哪怕有數量眾多的敵軍圍攻,也難以突破防線。 唯一的弱點,可能就是枯水季節,敵人可以順著河灘沒有圍牆覆蓋的地段進入半島,不過這樣一來,敵人就要經過潮溼泥濘的一片灘地,不遠處還有轉彎延伸過來的一段圍牆及兩座要塞。等到這兩座要塞都配備上弩炮,敵人就算想走這條路,也得承受極大的傷亡。 可以說,主角打造的這道防線,足以讓一萬名守軍長時間抵擋十倍以上的敵人的圍攻。如果退回[新楊城]防禦,那麼可以堅守的時間就取決於城內的存量了——除非毀滅者來攻打,否則其他螞蟻根本無法攻克這座巢穴。 地面上,農田終於開闢了起來,各種作物種子已經在合適的光熱條件下發芽。 農田主要集中在大楊樹北邊,那邊土地更肥沃一些。不過在半島上也有少量農田,作為備份,萬一陷入重圍,這邊的農田還能提供一些糧食。 蚜蟲和蚧殼蟲也被孵化了出來,主要集中在半島上的雜草叢裡放牧,開始產出甜美的蜜露。 現在,除了還沒有找到銅礦和食鹽外,[新楊城]的生產和生活水平已經不遜色於在故土的時候。 也是因為神使王軍團即便在文明和科技上有獨到之處,但終究還處於非常原始的狀態,才這麼容易重建文明。 就像一個新石器時代的部落因為天災或瘟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