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

“太初,道本也。”

“始起先有太初,然後有太始,形兆既成,名曰太素。”

“太,初始也,元氣始萌,謂之太初,言其氣廣大,能為萬物之始本,故名太初。”

“太極謂天地未分之前,元氣混而為一,即是太初、太一也。”

太初宮門開啟,走出一位穿著道衣的老者,手中捧著兩部經文,紫氣繚繞其上,“此乃《道德經》,先生若有道德,便可帶走!”

南華真人朝著老者行大禮,接過書來坐下,翻開書來,當著眾強者面,開始誦讀。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慾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

天地初開之前,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

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萬靈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大道之下,天地為綱,一切存在皆為道。故所謂大道無處不在,道亦無處不在。”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

“觀天之道,執天之行,盡矣。故天有五賊,見之者昌。五賊在心,施行於天。宇宙在乎手,萬化生乎身。天性,人也;人心,機也。立天之道,以定人也。

性有巧拙,可以伏藏。九竅之邪,在乎三要,可以動靜。火生於木,禍必克;奸生於國,時動必潰。知之修煉,謂之聖人……”

《道德經》講的是天地至理,大道無形,大道至簡,平淡中又透著玄妙無比,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道經》、下篇《德經》,不分章。

寧無缺對《道德經》也很推崇,在後世,一部五千言的《道德經》留下了豐厚的文化遺產,涉及到了哲學、邏輯、宗教、天體科學、生命科學、文學語言、醫學、生理、心理、化學、生物、醫藥、物理、氣象、環境,天文、地理、社會、倫理、宗教等,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文化,乃至影響到世界。

嚴謹的邏輯,精美的文字,玄妙的思想,傾倒了一批又一批學者,吸引他們不懈研究,窮神探賾。

讀完《道德經》,那送經的老者問南華真人,“爾可得道德?”

南華真人起身,恭敬一禮,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何解?”老者問。

“人道當取法於地,究源及道所本之自然。道之理則,分無、有二面。

道常無,無名無形,先於天地鬼神,而為天地萬物之始,道常有,生天地萬物,具無窮之用。道之理則貫穿於萬有,表現為萬有皆相對而存,極則必反,終必歸,根本之規律。

而有之用,常以無為本,‘有生於無’。

聖人體道之無,法道之自然無為,以之修身,當無慾而靜,無心而虛,不自見自是,自伐自矜,為而不持,功成而不居,懷慈尚儉,處實去華,以之治天下,當‘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還刀兵,離爭鬥,不尚賢,不貴難得之貨,不見可欲,使民虛心實腹,無知無慾,則無為而治。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故知道者守雌抱朴,退讓謙下,挫銳解紛,和光同塵,以柔弱勝剛強。”

“爾得道德矣,自去自去!”老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