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部分(第3/4頁)
章節報錯
山的信,那些寫在粉色信紙上的話,是媽媽最甜蜜的期盼和快樂。
1938年冬的某一天,朱老總興奮地告訴大家:一位在德國留學8年的留學生將要來司令部工作——這位來自北京的學生叫劉文華,1938年1月,他跟隨楊虎城將軍一起回國,拒絕了5所著名大學的聘書,追隨心中理想來到太行山,不久就調到前方司令部秘書處,擔任朱德、彭德懷的秘書。坦率地說,那時候革命區的女青年很少,像媽媽這樣受過良好教育的人比較容易接近那些位置高的人,但媽媽堅持找與自己經歷相似、有共同語言的人做伴侶,雖然比較而言,她這樣的路可能走得更辛苦些。很自然地,媽媽與高大沉穩的劉文華走到了一起。1940年8月,兩人結婚,當天,他們鄭重而浪漫地在村裡一棵楊樹上刻上兩人姓名和結婚日期。
新婚不久,媽媽便被調到重慶,他們在一起的時間只有短短的29天。她和劉文華商定每週通一封信,“抗戰勝利那天,就是我們團聚之日”。沒想到,這一次竟就是最後的訣別。
1942年,一連幾個月媽媽都沒有收到來自太行山的信,特別是知道左權犧牲後,她被一種不祥的預感籠罩著。她鼓起勇氣走進周恩來的辦公室,本來希望得到一個否定的答案,但是周恩來凝重而沉默不語,她一下子全明白了。
原來1942年5月,劉文華在從總部返回情報站的路途中,因長期勞累導致的急腹症發作,此時正好趕上日本兵在周圍掃蕩,無法被及時送去救治而在疼痛中去世。去世前,他讓身邊人幫助寫下遺囑,其中有這樣一句:“我的妻子我愛她,我倘有不測,讓她嫁人,只要不脫離革命,就對得起我??”他留下的隨身攜帶的挎包裡,有一張媽媽圍著白圍巾參加“一二·九”運動時的珍貴照片和媽媽告別時給他留下的一絲黑髮。
訊息傳到重慶,被周恩來暫時隱瞞下來。原來,幾天前,媽媽剛剛得知在桂林避難的姥爺因病去世,和姥爺感情深厚的媽媽特別傷心。周恩來不忍心讓媽媽接連承受這不幸的打擊。
媽媽去世後,我從大姨那裡知道她和劉文華的事情。我一直有一個願望:想了解媽媽一生走過的路、經歷過的人和事。幾年前的一天,我坐上火車,特地來到埋葬劉文華的河北邯鄲晉冀魯豫軍區烈士陵園。陵園很大,附近還有一個招待所,陵園管理員告訴我,很多離退休的部隊老幹部經常會在招待所裡住一兩個月,白天就到某個墓碑前坐著,跟“裡面”的人說一上午話。以前聽爸爸媽媽談起革命年代的事情,總是感覺很遙遠,而看到那些墓碑,我才第一次對“犧牲的先烈們”有了切身的感受。我找到劉文華的墓碑,在心裡輕輕地說:“劉伯伯,我替媽媽來看你了??”。 最好的txt下載網
我的母親龔澎(5)
當年兩個最親愛的人的離去,讓媽媽痛苦萬分,她蒙著被子在宿舍痛哭了一整天。周恩來和鄧穎超特地找她談話,希望她能重新振作起來。媽媽很快剋制了自己的悲傷,投入到更努力的工作中。在媽媽那一代革命者心中,他們為之奮鬥的目標是要超越個人感情的。
因為勞累和一連串的變故,媽媽病倒住院,很多朋友都趕來探望她,其中不乏每天都會帶著鮮花來的仰慕者。而每一天都會帶一束玫瑰花來的,就是爸爸喬冠華。
才子佳人
媽媽是在重慶與爸爸認識的。此前,爸爸以“喬木”為筆名寫了大量關於“二戰”的國際評論,成為名噪一時的記者。香港淪陷後,爸爸與諸多文化界名流撤離到重慶,剛到那裡,他便被夏衍介紹,拜訪周恩來。爸爸在曾家巖的“周公館”與媽媽不期而遇。
因為工作關係,兩人經常見面,彼此的認識和交往也十分自然。1943年秋,爸爸、媽媽結婚。周圍的老朋友開玩笑說,他們的結合,是“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