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歲那年跟全家來到北京。

1911年,用庚子賠款開辦的留美預備學校——清華學堂開始招生,投考者有1000多人。當時還叫“李順井”的父親糊里糊塗應了考,被錄取進了“備取榜”,排名倒數第三。如果考生沒取足,就從“備取榜”裡接著選,於是父親倖運地成了北京錄取的120名新生的一員。7年半學習結束後,他們同一批進入的學生,經過陸續考試淘汰最終只剩下57人。

1918年8月,22歲的父親自上海乘“南京號”遠洋輪赴美留學。父親在清華讀書時,美國有一位華爾考()博士曾為他們教授過心理學和倫理學,並第一次在中國學生中作了智商測驗(父親被測定為128)。父親受他影響,對心理學產生了極大興趣,所以最初在馬薩諸塞州的克拉克大學攻讀心理學。 txt小說上傳分享

李濟:被淡忘的“中國考古學之父”(2)

克拉克大學的老校長霍爾()教授提倡學生到圖書館自由閱讀,他認為只有這樣,學生才能發現自己真正的興趣所在,學校的圖書館及書庫週末全部對學生開放閱讀。那時候人類學在美國剛剛興起,克拉克大學圖書館裡有一些著名人類學大師的著作,父親一下子入了迷,之後又在老校長霍爾教授鼓勵下,改學人類學。

聽說父親轉學人類學後,他的好朋友徐志摩非常贊成,他認為李濟是適合做學問的人。

徐志摩與父親同船去美,他是自費留學生,在克拉克大學的第一學年與父親同住一個公寓。徐志摩讀的是歷史系,跟父親李濟的關係很好,他在第二年就從克拉克大學轉到紐約的哥倫比亞大學學銀行學。1920年暑假後,徐志摩遠渡大西洋去了倫敦,而父親則進入哈佛大學研究院深造,從此開始各自人生道路。我後來整理父親檔案時,找到了父親儲存的徐志摩去紐約後寫給他的9封信,信裡就生活、學習等談得很廣泛。徐志摩對父親當年也有這樣的評價:“剛毅木訥,強力努行,凡學者所需之品德,兄皆有之。”

在哈佛大學讀博士學位的父親,成為當時哈佛大學人類學研究院第一位外國留學生。父親的博士論文是《中國民族的形成》(The Formation of the People of the Middle Kingdom),認為中國民族的主要成分有5種:1。黃帝子孫:圓頭窄鼻;2。通古斯:長頭窄鼻;3。藏緬族群:長頭寬鼻;4。孟…高棉語群:圓頭寬鼻;5。撣語族群。此外,還有3個次要成分:1。匈奴族系;2。蒙古族系;3。矮人。

1923年6月,父親獲得哈佛大學人類學博士學位,父親的論文得到的評語是“極佳”,後來在哈佛大學正式出版,一位歷史學家說,“自後中外學人凡論及中國民族及人種問題的,大都徵引其書”。

1922年,著名哲學大師羅素出版了他的名著《中國問題》,文中提到了父親的論文《中國的若干人類學問題》讓他“得到了某些頗有啟發的見解”,並大段引用了父親論文。像羅素這樣的名人,在自己的書中如此大量引用並讚賞一個尚名不見經傳的年輕人的作品,這使父親一下子聲名大振。

有趣的是,父親在美國取得博士學位後,祖父李權還不知道如何衡量這個陌生的頭銜,但又心有不甘,不久想出了一個辦法,給自己起了一個別號叫“博父”。父親的朋友們,像趙元任,也善意地開玩笑稱他“李博父老先生”。

父親在哈佛讀書時,有一位講授體質人類學的講師,父親將他的名字翻譯成像日本人名字的“虎藤”,1921年暑假,虎藤交給父親一批尚未開箱的500件埃及人頭骨,讓他每天花半天來開箱、洗刷、整理頭骨,按鐘點付錢。父親花了大半個暑假來做這個工作,他後來回憶這段經歷時說:這次整理頭骨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