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章 天下疾苦啊(第4/8頁)
章節報錯
堂之上不少人也都在觀察著馬臺裡的變化。
而嬴城,也在關注著馬臺裡的變化。
馮世傑在關注自己的經濟貨幣之道。
朝堂在關注馬臺裡在經濟文化人心等各方面的變化。
而他。
在關注馬臺裡的自我經濟變化。
因為他在看到馮世傑的資料之後發現。
在這個時代,一個並不是依靠宗族維繫的只有一百一十戶的村子,在擁有顛覆性的財富之後,竟然以一種神奇的方式,在向著集體化轉變。
沒錯。
馬臺裡現在的變化。
在由私有制自我轉變為集體制。
在大秦耕戰國策的影響下,民有耕田是私有財產,以戶為單位的私有農田制度。
但是,在每戶都拿到大筆的財富之後。
在里正的組織下,每戶按照田畝的多少拿出了購買五頭的錢幣,這五頭牛,屬於馬臺裡的集體財產,由里正負責保管,各戶共養。
然後。
出現了集體性消費的現象,一大群人進城消費。
之後。
出現了集體勞作的事情。
整個馬臺裡的房屋,普遍破舊,在里正的帶領下馬臺裡一千餘人集體前往秦嶺砍樹,集體前往驪邑磚窯購磚瓦,並集體進行統一的營造。
而且。
根據馬臺裡鄉民之間的商量,因為要蓋房屋,會安排集體耕作,不再以誰家用耕牛就拉去哪耕種,而是從耕地的一頭耕作向另一頭。
鄰里幫忙種完,其餘剩餘勞動力,繼續營造房屋。
這樣的變化,對嬴城的吸引是吸引巨大的。
這和他所認識的世界,不一樣,也在思考這個問題。
因為按照他以及後世人的思維,如果直接給他六十一萬,他肯定是要到縣城裡面買房的,基本上這六十一萬就沒了,可能還不夠。
但是。
馬臺裡,這個咸陽最貧困地方的百姓,卻按照耕牛,農具,糧食,鍋碗瓢盆,衣服,翻修房屋,做生意這樣的順序,依次花光六十一萬。
這樣的順序,讓他思考了很久。
也就生出了他剛剛的哪套理論。
拆城下鄉。
以裡為單位的集體化農業經濟。
以城池為集中百姓的方式本質而言是一種集權的方式,把所有人集中在一起方便管理。
以此產生了其他經濟行為,進而令城池富裕了起來。
然而。
馬臺裡的事實告訴他。
在這個時代,百姓壓根就沒有想要在城池之內生活的想法,房屋的屬性被排在倒數第二位。
而農事,被排在第一位。
因為對百姓而言,在天下安定的環境之中,居於鄉里之中,才是真正的衣食無憂。
這,就是他關注馬臺裡的目的。
當然。
這樣的結論是片面的,僅僅一個馬臺裡,還不足以支撐這樣的理論。
但他可以確定的是。
農業,是一定要發展的。
而集體化農業,是一定正確的。
那是他親身經歷的事情啊!
以前在農村,黃土地背朝天靠天吃飯,窮苦的無人問津,後來黃河水上來了,可大面積的農田集中化也跟著來了。
黃河水來不來和他都沒有關係,因為他,進城了啊,他要在城裡繼續依靠著汗水去換來城裡幸福的生活。
至於曾經揮灑過他汗水已經在澆灌著黃河母親水的土地,卻不知是被哪個王八蛋給拿走了。
……
二十里!
是這個時代農業以裡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