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漢鎮對於新甘州城的定位是一座商業和文化之城。

商業方面,這個時期正處於玉石之路的末期和絲綢之路的初期,中西商業交流頻繁,在商業繁盛時期,每年透過絲綢之路輸出的絲綢達百萬匹。

即便是每匹收益一千錢,這條絲綢之路每年也會為大漢政府賺取到十億錢的利潤,這也是為什麼維持西域駐軍需要花很多錢,但是無論是哪個漢朝皇帝,都從不放棄的主要原因。

除了絲綢之外,從民間徵收到的海量絲絹等實物稅,都會透過官方控制的交易,轉化成更加值錢的香料、玉石或者是金銀銅等貴重金屬。

因為海量的交易,同時也促成了這條道路上城邦文明的繁盛,在全盛時期,出玉門關之後,沿途經過的城邦國家有十數個,這些城邦國家,只是為途經的客商提供服務,就能夠維持城邦的基本運轉,可見這個時期絲路的繁盛。

到了新朝之後,因為土地兼併等原因,加上對西域地區控制力降低,這才導致了商路斷絕,往來客商稀疏,最終造成了新朝財政的入不敷出。

興漢鎮善待西來客商,在濟民墾區大力發展農桑的原因也正在於此,按照興漢鎮的規劃,以濟民墾區的氣候來看,一畝地保守也能生產三千斤桑葉,按照三十斤桑葉生產一斤蠶絲的比例來計算,每畝桑田能出產絲綢二十匹。

濟民墾區先期發展的五十萬畝桑蠶,能出產近千萬匹絲綢,在工業化生產模式下,五十萬畝蠶桑可以產生約百億錢的利潤。

也就是說,若是維持這條商道的正常執行,僅僅只是絲綢一項,每年就能為興漢鎮賺取到百億錢的利潤,而在大漢極盛時期,歲入也不過六十億錢而已。

還有興漢鎮的玻璃器、瓷器、各式出版物,這些都會為興漢鎮帶來可觀的利潤,這也是為什麼興漢鎮在初步解決了人口問題之後,戰略重心向西、向北發展的主要因素。

在文化方面,因為儒家文化的內斂,西來的商業交流,同時也會帶來西方文化的逐步滲透,若是能夠在甘州地區形成一個文化交流的中心,憑藉著遠遠領先於時代的文化產品,必將會對西來文化進行有效的狙擊。

既然興漢鎮對於甘州城的定位是商業和文化,那甘州必然就會成為一處大規模的人口聚集地,作為弱水上游的甘州,土地廣袤,氣候多樣,產出豐富,尤其是發源於祁連山的弱水河,為城市的發展提供源源不絕的水源。

作為荒漠地區最不缺水的綠洲城市,即便是在後世那個缺水的時代,甘州也從未出現過水資源的匱乏,這也是興漢鎮著力發展甘州的重要考量。

河西五城,金城位置過於靠南,涼州僅僅憑藉石羊河,發展潛力有限,而肅州和沙州的黨河和疏勒河,生態環境又過於脆弱,只有甘州,既有連通南北東西的便利,又有資源豐富的優勢條件,具備了成為區域大城的一切先決因素。

隨著興漢鎮行政機構的完善,甘州新城的營建,在老白帶隊抵達之後,就馬上運營了起來,老白先是發出了甘州的人員募集令。

在募集令當中,凡是曾經甘州城營建的工匠,即便是普通的力工,每日的薪資也達到了驚人的二十錢之多,在人均收入普遍不超過十錢的時代,這的的確確算得上是高薪了。

從興漢鎮取得甘州之後,就開始的大規模錢行動,也在春耕之後達到了頂峰,高薪無與倫比的吸引力,立即就吸引到了來自附近涼州和肅州的勞動人口。

在去年的興漢鎮道路大建設當中,一些來自涼州和肅州的勞動人口,就已經得到了第一波紅利,而今,隨著東西商隊把甘州用工的訊息散播開之後,大量的人口就朝著甘州匯聚而來。

除了涼州和肅州之外,位於祁連山山南的羌人各部,都派出了自己的奴工隊,這些奴工百人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