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部分(第4/5頁)
章節報錯
為工作比遊玩更幸福,也就是說他們找到了“勞動尊嚴”。
我們日本人曾經到了勞動的深刻含義和價值,甚至勤勉努力態度與自豪感和生存的意義一脈相通,並能創造豐富的內心世界,甚至也從勞動中體會到人生的意義。
勞動時所感受到的精神的愉悅,在單純勞動中加進自己的創意機巧,使工作更愉悅、不是被他人強制的“被動工作”,而是自己成為勞動行為主體,這些精神我們確實曾經擁有。
曾經擁有,卻又喪失殆盡。難道我們不應該再次審視日本人勞動觀的意義嗎?
人在工作中成長起來。為了提高自身修養、豐富內心而專心致志於工作。這樣,就能使自己的人生更加美好。
第四章 以利他之心生活
託缽化緣遇溫暖
1997年9月,我在京都得一個名叫圓福寺的寺院得度,被賜法號“大和”。原計劃6月出家,可能在這之前的體驗中,被診斷為癌症,於是,匆忙進行了手術。術後兩個多月過去,身體還未完全康復,9月7日,我以俗家之身加入佛門。
兩個多月以後,我入寺廟進行了短期修行。也許因為大病初癒,修行相當艱苦,但我且經歷了今生難以忘懷的事情。
初冬飢寒之時,我頭帶著竹斗笠,身著青布袈裟,裸腳穿草鞋,站在每家每戶門前誦經、請求佈施。託缽化緣對我這病後軀實在是一種極為艱苦之事,而從草鞋裡露出來的腳趾頭被瀝青劃破滲出了血。我強忍著疼痛行走了大半天,身體像用久的破抹布一樣,累得幾乎要散架了。
儘管如此,我還是堅持和前輩修行僧一起化緣了好幾個小時。黃昏時,我拖著筋疲力盡的身體、邁著沉重的腳步走在返回寺廟的路上,路過一個公園時發生了一件事。正在打掃公園身著工作服的老婆婆注意到我們一行人,她一隻手拿著掃帚一路小跑過來到我們跟前,向我的行囊裡丟進了500日元的硬幣。
這一瞬間,一種前所未有的感動貫穿我的全身,心裡頓時充滿了難以名狀的幸福感。
雖然她看上去生活並不富裕,卻絲毫不遲疑、也不見絲毫傲慢的給了我這一介修行僧500日元。她新鮮和純真的美好心靈,是我在迄今為止的六十五年裡從未感受到的。透過她自然而然的慈悲行為,我深感觸控到了神佛的愛。
把自我利益置於一旁,首先對他人流露出悲憫之心——老婆婆的行為是微不足道的,但我認為它是人世間思想和行動中的最善最美。這個自然的德行教會了我“利他之心”的精髓。
所謂“利他之心”,佛教裡是指“善待他人”的慈悲之心,基督教裡是指愛。更簡單一點說,是“奉獻於社會,奉獻於人類”。這是在人生的道路上,或者像我這樣的企業人士在經營公司中不可或缺的關鍵詞。
說起利他,聽起來好像有點過於偉大,其實一點也不。給小孩吃美味的食物,希望看見妻子喜悅的表情,讓勞苦一生的父母過得舒適,像這樣對周圍人的一點體諒、關心就已經是利他的行為了。
為家人工作、幫助朋友、孝敬父母——虔誠、細小的利他行為一點點延展為社會、為國家、為世界那樣大的規模的利他行為。從這個意義上講,佈施給我500日元的婆婆和特瑞莎修女沒有本質的差別。
人類原本希望為社會、為他人做點什麼的善良之心。比如,就在最近,當聽說有很多年輕志願者無償地為災區做義工時,我強烈地感覺到所謂利他精神是人類與生俱來的本性。
人的內心充滿至深至純的幸福感,不是在滿足自我,而是在滿足了“他人”的時候,我的這個觀點一定能夠得到很多人的認同吧。而且,聰明的人應該能注意到,奉獻與他人並不僅僅只對他人有利,終究還將有利於自己。
天堂和